但不管怎樣,金礦的位置已經確定了,河床上靜靜躺著千百年衝刷下來的沙金,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史丹利上任後了解了這些情況,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去遠東諸藩打廣告,吸引誌在淘金的人過來定居。本土團結河流域的淘金盛況他非常清楚,因此期待著萊河、臘河水係的金礦能成為第二個淘金聖地,吸引無數人前來,而這對於拉包爾殖民地的經濟發展顯然至關重要。
不過金礦什麼的都是未來的事情了,即便從現在就開始籌備,怕是沒個三五年都不會出什麼結果。在黃金大量產出之前,拉包爾管委會最大的出口商品仍然是椰幹,這是他們獲取出口收入的第一大途徑,其次是幹果及水果罐頭、木材、西米等物資。
因此,史丹利到城西農業區參觀的第一站便是國營的椰園。這個種植園有五百多名莫圖人勞工在此工作,是本地規模最大的一個。他們從樹上采摘椰子,然後進行加工。整個過程中幾乎使用不到什麼機器,純手工作業,因此這個種植園毫無疑問是建立在剝削奴隸般的莫圖人的基礎上的。
椰製品除本地消費外,大部分供出口,主要客戶就是遠東諸藩的中國人以及日韓等地。但他們近年來麵臨著極為激烈的競爭,文萊、帝汶甚至是廉梧等地都有大量椰子產出,市場價格一跌再跌。而他們拉包爾又遠離市場,若不是他們大量使用奴隸,成本極低的話,幾乎很難與別人展開競爭。
史丹利臉色不是很好地參觀了整個椰園,然後腳步一拐,直接去了旁邊的橡膠種植園。橡膠已經不是什麼新事物,但對拉包爾來是新東西,因為引種時間不長。
這個種植園同樣是國營的,不過為了減少投入,當初引進了新華夏島的新華縣農業局作為股東。對方提供樹種及必要的栽培管理技術,莫圖縣提供土地、勞動力及部分現金,雙方各占一半股份,最終搭起了這個種植園的架子。
史丹利抵達的時候,正值種植園中午列隊點名時間。在監工敲完銅鑼後,大概三百多名土著在操場上列隊,監工們站在前麵,勞工站在後麵,這表示種植園的一切活動都是軍事化的。
監工們大多來自本地,一般是美拉尼西亞人與東岸人的混血後裔。他們的收入較高,在園區內有單獨的住宅,可以把妻子兒女帶來。種植園管理層及保安隊伍是東岸人,園主是最高負責人,每製定工作計劃,比如今修剪完50棵樹,明把100棵樹旁邊的雜草清理幹淨等等。
在園主的眼中,他並不把那些土著看做人,而是一個“基本工作單位”,屬於消耗品,他甚至連名字都懶得去記。“工作單位”們每完成工作定額,耗時差不多在1時上下,每周工作六半,周日下午可以休息半,打牌、購物、睡覺、處理內務等等,什麼都可以,但不得離開園區,否則保安有權射殺那些人。
毫無疑問,拉包爾種植園的勞工待遇要比新華夏等地差不少,因為他們真的毫無個人權利。監工、保安可以肆意羞辱、毆打他們,甚至有時候借故設計一下,讓他們死得不明不白也是有可能的。總之,這是一種非常殘酷和不人道的行為,以至於合作方新華縣農業局的人都有些看不下去。但或許,這才是拉包爾管委會出口的農產品能夠長期保持低價,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的關鍵秘訣吧。
史丹利在這看了會便走了。這些種植園固然是他們目前的經濟支柱,但一萬道一千,拉包爾管委會若想發展,光靠這些低端玩意是肯定不行的。他們的未來,還是在黃金、在銅礦,甚至是那些開采不是很便利的錳礦、鎳礦。
總之一句話,靠農業是不行的,隻能勉強苟著混日子,真正要想致富,還是得靠工業。這其中涉及到采礦、冶煉(肯定不能直接賣礦石,那也太低端了……),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話,從其他地方引進人才和技術,搞一些粗加工也是可以的。
但這一切的前提,還是需要人啊!萊河、臘河水係有沙金的消息,似乎可以大張旗鼓地放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