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眾人穿過偏廳,繞著長廊步行到庵堂門前。
堂內,趙夫人正雙膝跪地,十指緊扣,誠心禮佛地向菩薩禱告:“觀音菩薩在上,信婦趙杜氏誠心叩拜,希望菩薩慈悲,庇佑我兒匡義平平安安、無災無難,早日歸來一家團聚,信婦願意從此節衣儉食,以謝神恩!”
聽到夫人感人肺腑的禱告,趙弘殷的思緒不禁漂返十年前。
還清楚地記得,那一年趙匡胤九歲,弟弟匡義八歲。同樣是個月圓之夜,適逢皇上興舉歌宴,宴請文武百官擕帶家眷出席,君臣同樂。宴會期間,有官員提議,讓孩童禦前獻技、表演助興。各家各戶的稚子都身懷長技,訓練有素。有彈奏樂器的、有題詩繪畫的,也有魔術演示的,五花八門,精彩絕倫。
終於都輪到趙家兄弟上場了。趙弘殷緊張得直冒冷汗。雖然長子匡胤文韜武略、才智過人,可是他心裡清楚,二子匡義自小持寵生嬌、好吃懶動、不學無術,如今禦前表演,必定會醜態八出、貽笑大方。一想到這,他更是烈火焚身、輾轉忐忑,無奈聖命難違,唯有硬著頭皮接受現實。
結果不出他所料,趙匡胤出眾的武藝以及橫溢的文采,令群臣贊不絕口的同時更顯二子匡義胸無點墨。一些平時與趙弘殷意見不合的官員趁機諷刺道:“趙大人果真教子有方,雖說指有長短,難道兄弟也有優劣?”
一向位極人臣、聲明顯赫的趙弘殷當然受不了此等侮辱。所以一回到家就立即對年幼的趙匡義嚴厲訓斥,還怒言要與之脫開父子關係,逐其出家門。
其實匡義的幼小心靈早就深種鬱結,他一直活在哥哥匡胤的陰影之下。由於兩孩子年紀相當,常被眾人拿來比較,哥哥自幼才華出眾深得各人疼愛,而匡義卻受盡旁人的冷眼。所以當他聽到父親的絕情趕逐時,再也禁不住心中的憂鬱,憤氣沖天地扔下一句:“既然你們如此地看我不順眼,那我就走,反正你們有哥哥一個好孩兒就足夠了!”說完便一個勁地衝出家門。
趙弘殷起初以為他隻是鬧鬧小性子,發完脾氣就會自動回家。可是一直等到翌日天亮都沒見蹤影,可著急了,趕忙派人四處尋找,一連搜索了三個多月都沒有半點消息。
如今十年稍縱即逝,每當趙弘殷回想起這段不堪的往事都令他無地自容、愧疚萬分。想當日若不是自己一意孤行,也不會落得今天骨肉分離的結果,更不會令夫人每日以淚洗麵,憶兒成癡。可恨啊!想他趙弘殷一生精忠衛國,於國於民,他問心無愧,但於妻於兒,卻有說不盡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