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藏器待時——櫃架(1 / 3)

$$好書天天看,好站天天來,好貼天天頂,好書慢慢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裏就是黃金屋,這裏是米花在線書庫$$

這一講要講中國人儲物的家具,一般來說,就是指櫃子。中國曆史上現存最大的櫃子在哪兒呢?是誰做的呢?我們有機會去故宮,可以去坤寧宮看看這對櫃子。這對大櫃是在乾隆七年(1742)製作完成的,當時有明確的檔案記載。這個櫃子有多高呢?5.2米高。像我這麼高的人,如果踩著肩膀疊羅漢,第三個人才將將能夠到櫃子上沿。如果騎在脖子上疊的話,我估計得疊六層,才能拿到上麵的東西。我想這樣的櫃子可能從製造到現在,上麵幾乎沒放過東西。我也沒有機會上去看看,也許有國寶藏在裏頭。最早擺放在坤寧宮的大櫃是明代所做。當時是一對黑漆地堆灰罩金雲龍櫃,龍紋都是凸起的。後來因為櫃子年久失修,乾隆皇帝下了禦旨,用花梨木重新做了一對。為了追求原來的效果,就把這對櫃子染成了黑色。遠遠地瞧,有點兒像紫檀。坤寧宮現在對外展出,雖然不能進去,但透過西麵的玻璃,可以看到這對頂著天花板的櫃子,非常壯觀。二百六十多年來,這對櫃子沒有移動過位置,一直放在那裏。≈米≈花≈在≈線≈書≈庫≈

曆史上還有沒有比它更大的家具呢?我猜想有。比如明代永樂時期就可能做過。永樂是一個氣魄非常大的皇帝,我們將來講永樂瓷器的時候會講到他。永樂做了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比如派鄭和下西洋、建報恩塔,等等。永樂皇帝當時在南京蓋了一座巨大的寺院,報恩寺。其中有一座塔,叫報恩塔。曆史上記載這座塔非常高。可惜的是,它在太平天國時期被毀掉了,非常可惜。要不然,報恩塔一定是今天南京非常重要的風景。

庋具

儲物類的家具,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庋具”。“庋”這個字,今天幾乎不用,音“軌”,是收藏的意思。所以庋具就特指可以儲物的家具。庋具包括南方人俗稱的櫥及北方人俗稱的櫃、箱子等等。上世紀80年代以前,箱子是家庭裏儲物最重要的家具,此後它的功能就逐漸降低了。我很小的時候,記得父親帶著我去買過一對箱子,90公分寬,我印象很深。而我們今天家裏置辦箱子的就很少了,買家具很少專門去買一個箱子。

“櫃”這個字,最早寫成“匱”,讀音還讀“”。今天這個字念“”,匱乏。《說文》中解釋:“匱,匣也,俗做櫃。”匱和櫃是通假字。匣,就是盒子,說明早期的櫃和盒子區別不大,分類比較混亂,現在就很清晰。我們說箱就是箱,說櫃就是櫃。

故宮的東麵有一個地方叫皇史宬,皇史宬是皇家藏實錄、聖訓的重要地方,相當於收藏國家檔案的機構。所以皇史宬的建築有悖於中國傳統建築的法則。我們的傳統建築是木質結構,但皇史宬沒有使用一根木頭,全部采用磚石結構,目的就是為了防火。皇史宬裏麵有很多包銅皮鎏金雕龍的大箱子,叫作“金匱”。金匱是上開蓋,上麵都是龍紋,裏麵存放著國家檔案。一般情況下,我們看不到金匱,那裏不對外開放。但我們可以從書中的圖片去認識它們。金匱的數量,在明代隻有19具。就是說國家的檔案館裏,隻有19個箱子。到清末,已經達到了152具。直到今天,金匱依然是這個數量,作為國家最重要的文物,一直收藏在皇史宬。

買櫝還珠

有一個很熟的成語,買櫝還珠。說的是有人不怎麼識貨,留下次要的東西,反而把好東西還給人家。原文如下:“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韓非子》)

我們在講椅具的時候,講過玫瑰椅。玫瑰早期就是玉器的名字,形容美玉。“玫瑰”兩個字都是斜玉旁,還有珊瑚、琥珀、玻璃等等,早期這些稱謂都跟玉有關,跟它的質感有關。所以,這裏說“飾以玫瑰”,是指在盒子上麵鑲上漂亮的玉。在這裏要注意到一點,原文中“為木蘭之櫃”、“買其櫝而還其珠”,“櫃”和“櫝”同時出現,明確表明是一種器物。

和珅發跡

《論語》中還有一個關於盒子的故事,這個故事也跟和發跡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劉寶瑞先生的相聲裏有這段。故事說的是和如何引起皇上的重視。

這段故事發生在和當侍衛的時候。侍衛很容易升官,因為老跟在皇上身邊,就看誰聰明。有一天乾隆皇帝出行,在轎子裏閱讀邊關急送的報告,日理萬機啊!報告中說有一個犯人逃跑了,皇上多少有點兒生氣,順嘴說了一句《論語》中的話:“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歟?”意思是:凶猛的動物逃出了籠子,精美的寶貝毀在盒子中,是誰的過錯呢?當時所有的侍衛都聽不懂,很詫異,大家麵麵相覷,不知道怎麼回答。這時和回答了一句:“爺謂典守者不能辭其責耳。”意思就是說:看守的人難辭其咎。皇上一聽,很高興,就問:“你讀過《論語》嗎?”和說:“我讀過。”就這樣,和跟皇上對上話了,從此發跡。這段故事被記錄在清人陳康祺的《郎潛紀聞》裏。

宋代以後,櫃和匣就分得越來越清楚了。宋人戴侗在《六書故》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今通以藏器之大者為櫃,次為匣,小為櫝。”他是按尺寸分,大一點兒的是櫃子,小一點兒的是匣,再小一點兒的就是櫝。櫃、箱、匣、櫝,在早期是非常重要的儲物用具。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科技坐標,就是容器的發明。我們喝水要拿杯子,吃飯要拿碗,甚至洗個盆浴都要有澡盆,對吧?

而文字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一開始不太明確,比如剛才說的櫃、箱、匣、櫝,區分比較混亂。但是隨著文明向前進展,名詞的作用就逐漸顯露出來。比如今天的櫃和箱,指向就很明確。

冰箱與冰櫃

中國人的概念中,櫃要有門,箱要有蓋。上開蓋為箱,橫拉門為櫃。那麼,現在有一個問題出現了:我們的電冰箱是橫拉門,它為什麼叫電冰“箱”呢?答案跟我們的文物有關。我國曆史上有冰箱,它出現時是箱形,上開蓋,因此叫“冰箱”,非常明確。

電冰箱是1929年發明的,上世紀30年代進入中國。中國人就覺得這有什麼新鮮的?我們也有冰箱,不就是插上電的“冰箱”嗎?因此,電冰箱進入中國的時候,就順著中國的古代稱謂,加了一個“電”字。這就是電冰箱名字的來曆。如果古代沒有冰箱,那麼電冰箱進入中國時,一定會叫“電冰櫃”。但問題又出現了,我們現在有冰櫃啊,冰櫃反而是上開蓋。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電冰箱出現在前,名字被占了。冰櫃出現時,隻能被迫叫成電冰櫃。中國語言非常嚴謹,但在特定情況下,也可能發生改變。冰箱和冰櫃就是特例。南方人很有意思,還有點兒不甘心,所以管冰箱也叫“雪櫃”。我們有時候到廣州去,可以聽到人家不叫冰箱,叫雪櫃。但是說起來這種稱謂非常準確,符合我們對箱與櫃的定義。

古代的冰箱

過去使用冰箱,夏天哪兒來的冰呢?以前叫“窖冰”,就是挖一個冰窖,得挖到地下10米左右。冬天冰凍三尺時,把冰采下來,裁成一塊一塊如同方磚似的,我印象裏有30公分厚,三尺見方。然後把冰全部運到冰窖裏,儲藏起來。在北京護城河、北海、後海,每到冬天都有人窖冰。現在北京還有冰窖胡同。到了夏天,就開始賣冰了。冰拿出來以後,每個人都特別高興,摸一摸光滑的冰,很舒服。

要知道,以前沒有空調,個別人家裏才有電扇。一到炎熱的夏天,暑熱難耐時,冰對人的誘惑非常大。有錢人家裏買冰,買回去就擱在冰箱裏。冰箱有屜,裏頭包著一層金屬,一般都是錫,可以隔熱,防止冰過快融化掉。冰箱上下都有孔。蓋子上的孔相對大一些,使冰的涼氣能夠散發出來,降低室溫;下麵的孔很小,可以使冰融化後的水緩慢流出。冰擱在冰箱裏,食物擱在冰上麵。當時能夠享受這種冰鎮的食物,是非常幸福的事。今天很隨意了,家家都有電冰箱,但也少了那時候的感受。

櫃與櫥

儲物的兩大類家具,一類是上開蓋的箱,一類是橫拉門的櫃。那麼,櫃類又有什麼具體形製呢?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種帶門,專為儲物;一種是架格,不帶門。跟帶門的櫃子比較起來,不帶門的架格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取東西方便,順手就可以拿了。從專門儲物的櫃子裏取東西,一定要先開門。但是帶門也有很多好處,比如放東西不顯零亂,還可以防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