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女性是否易生女孩兒
對於生男生女的問題,一直說法頗多。據說美國醫學研究人員通過對8600多位孕婦的研究發現,如果在孩子出生前父母一直生活在一起,那麼生男孩兒的概率比獨居母親高14%。
早在1874年,達爾文就已經發現非婚生嬰兒中男性比例較低。近代肯尼亞的研究也表明,在一夫多妻製婚姻中,妻子生男孩兒的比例較低。
不但如此,近三十年來,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等發達國家都出現了難以解釋的男嬰比例驟降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時期也是單身母親出現的高峰期。
胎兒的性別與父母的意願無關,也不受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收人及種族等因素的影響,所以科學界對這些現象一直迷惑不解。如今,美國的這項研究發現初步證明了一個長期存在的觀點:生活方式會影響後代的性別。
同時,這一研究也證實了“性別配給理論”。該理論認為,通常情況下自然界所有生物體的後代都是雌雄各半。但是,如果某一性別特別適合某種生態環境,那麼生物就更容易生育這個性別的後代。這個假設已經在某些鳥類身上得到證明,比如大葦鶯、東方大葦鶯和黃頭鶇等。現在這項研究表明:由於父親的存在格外有利於男嬰的生長,因此有伴侶陪在身邊的孕婦更容易生男孩兒,而單身母親則更容易生女孩兒。
3 生男生女法及其預測
生男生女法的曆史
人類對男女性別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因此當女性懷孕時,最關心的莫過於懷的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希望有個男孩兒或女孩兒的願望是種自然的欲望。
生男生女的願望,更是自古以來就有。《聖經·創世紀》第五章中說:“神在創造人時,是模仿自己的模樣,創造出男與女的。”而這個男子叫亞當,女子叫夏娃。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於性別的形成有以下的敘述:“人類最初是具有兩性的個體,形狀為圓形,手足各四隻,也有兩張臉。後因背叛宙斯,而被撕為兩半。”
以上這些隻是關於人類男女起源的部分傳說。自古以來,在世界各地關於男女的話題不勝枚舉。由此可知,人類對於男女性別甚為關心。
古代醫學早就提出了許多決定胎兒性別的理論,可惜限於當時的認知水平,這些理論都是不能成立的。如《道藏經》認為月經後單日受孕屬陽成男,偶日受孕屬陰成女;李東垣認為經後一二日感者成男,四五日感者成女;朱丹溪以受氣於左子宮為男,受氣於右子宮為女;《聖濟方》認為左動為男,右動為女;《褚氏醫書》認為血裹精成男,精裹血成女。
眾說紛紜的理論同樣出現在西方醫學史中,如有人曾提出右側睾丸負責生男,左側睾丸負責生女;精子進入右側輸卵管得子,進入左側輸卵管得女……後來,人們注意到隻有一側睾丸者或切除了一側輸卵管者都可能兒女雙全,這才推翻了這些荒謬的理論。直到200年前,人們對性分化的理論仍然是一片空白。
1677年,荷蘭人胡克首先在顯微鏡下見到精子,150年後德國人貝爾首先看到哺乳動物的卵子,這才以科學奧秘取代了古代關於受孕的種種故弄玄虛的神話。
1902年,美國人麥克魯格發現了決定性別的染色體X和Y。1960年,美國謝特爾茲博士利用位相差顯微鏡發現精子又可分為X精子與Y精子,至此才揭開了男女性別之謎。
當精子與卵子結合後,若含X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結合,受精卵為XX型,發育為女胎:若含Y性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結合,受精卵為XY型,發育成男胎。
所以,生男生女取決於參加受精的究竟是X精子還是Y精子。精子與卵子的結合是隨機的,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這樣才能維持人類兩性比例的大體平衡,這也是一種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這個平衡不容破壞,否則,必然造成不堪設想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