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胎教與嬰兒喂養(2)(1 / 3)

5.冷淡型的母親

這一類母親的丈夫、親屬、朋友等都很盼望她生孩子,而她本人卻無意識地拒絕生育。這種情況下出生的孩子大多易患消化係統疾病。

6.雙重型的母親

這類母親以種種理由(如工作繁忙,收入微薄,不具備做母親的條件等)拒絕生育。但心理測試表明,她無意識地希望妊娠。這樣,胎兒不斷地捕捉著母親雜亂的情感,出生時容易難產,出生後大多感覺遲鈍、體弱無力。

由此可見,要想得到一個健康可愛的孩子,在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就要開始培養、關心和愛護,讓未出世的寶寶在腹中即得到愛的滋潤,促使其正常地發育、茁壯地成長。

這份關愛更重要地表現於母親對胎兒的態度。熱愛並關注胎兒,期盼他的出世,積極克服懷孕帶來的煩惱,保持樂觀平靜的心境,這是胎教最根本的基礎。

母體與胎兒行為的溝通

行為也是一種語言,隻不過它是一種無聲的語言。由於胎兒尚不具備語言表達的能力,所以發生在母體與胎兒之間的這種行為信息的傳遞就顯得十分重要。

通過觀察發現,每當胎兒感到不適、不安或意識到危險臨近時,就會拳打腳踢向母親報警。據報道,一位妊娠7個月的孕婦突然感到腹中的胎兒猛烈地衝撞自己,並且持續時間較長。經醫生診斷,結果是前置胎盤,這很容易導致胎盤與子宮分離,引起大出血。可見,胎兒已感到即將降臨的危險,於是不得不竭盡全力通知他的母親。

另一方麵,當孕婦因重體力勞動、大運動量活動、長途跋涉以及繁重的家務等引起極度疲勞,或者因種種原因造成巨大的煩惱、氣憤和不安時,也會自然而然地傳遞給胎兒,波及胎兒的健康和發育,嚴重時甚至使胎兒感到無法忍受而發生流產、死產等意外情況。

因此,未來的母親應重視孕期保健,注意分析來自胎兒的行為信息,以保證胎兒健康成長。

培養胎兒的習慣

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習慣。其實,早在胎兒時期,一個人的某些習慣就已基本養成。胎兒的生活習慣在母親腹內受到母親本身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繼而繼承下來。

這是經過科學家實踐證明了的事實。瑞典醫生曾對新生兒的睡眠類型進行了研究,結果證實,新生兒的睡眠類型是在其母親懷孕後幾個月內由其母親的睡眠所決定的。

如果把孕婦分為早起型和晚睡型兩種類型,結果發現,早起型的母親所生的孩子天生就有同其媽媽一樣的早起習慣,而晚睡型母親所生的孩子也同其媽媽一樣喜歡晚睡。

由此可見,母親的習慣將直接影響胎兒的習慣。如果母親本身生活無規律、習慣不良,那麼從懷孕起就要從自身做起,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以便培養出具有良好習慣的子女。

2 如何進行胎教

撫摩胎教

胎兒的觸感發育較早。研究表明,兩個月的眙兒即可對細、尖的刺激產生反應活動。

胎兒接收到的皮膚刺激主要來自子宮的自動收縮。子宮每分鍾一次的規律性自動收縮,使胎兒皮膚產生緊縮與鬆弛,這是一種非常舒服的皮膚刺激,同時還能促進腦部發育。

平時,胎兒在子宮裏搖動雙腳,羊水也跟著晃動起來。羊水一晃動,胎兒的皮膚就感受到了羊水動蕩的刺激,這也是一種良性刺激。

當然,不是任何皮膚刺激都能對胎兒產生良性影響,長時間地搭乘顛簸的交通工具、行走於崎嶇的道路上,這種劇烈的晃動傳遞給胎兒的皮膚,會造成胎兒的痛苦。

可見,適當的皮膚刺激可以促進胎兒的成長。孕婦本人或者丈夫用手在孕婦的腹壁輕輕地撫摩胎兒,以引起胎兒觸覺上的刺激,從而達到促進胎兒的感覺神經及大腦的發育的目的,這被稱為撫摩胎教。撫摩胎教可以在妊娠20周後開始。

進行撫摩胎教時,孕婦應躺在床上,放鬆腹部肌肉,用雙手在腹部順著一個方向用手指輕輕地按著胎兒。可在臨睡前進行,每次5分鍾,休息5分鍾後再做5分鍾,可連做2~3次。

在進行撫摩訓練時,孕婦多能感到胎動次數增加。

撫摩胎教可以在胎教音樂播放後進行,也可以在撫摩時結合有節奏的音樂,隨著緩慢的音樂撫摩效果更好。

到了6~7個月,母親已能分辨出胎兒的頭背時,撫摩應從胎兒頭部開始,然後沿著背部到臀部至肢體,輕柔有序。父親也可以用手輕輕地撫摩妻子隆起的腹部,邊摸邊與胎兒對話,讓胎兒也感受到父親的慈愛。

經過撫摩訓練出生的嬰兒反應比較靈敏,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等動作的養成都比較早。但是撫摩胎兒並不是任何情況下都可以采用的,如孕婦有早期宮縮就不能采用,以免引起流產。如果胎兒躁動不安、胎動頻繁時,便應立即停止,以免發生臍帶纏繞等意外事故。

怎樣與胎兒對話

胎兒的聽覺器官發育相當早,胎齡3周時,形成聽小囊,進而向耳蝸分化。聽覺神經是從第6周開始到第22周逐漸發育完成的。內耳聽覺感受器於胎齡15~20周分化完成,開始有聽覺,至25周幾乎接近成年人,至28周時則對音響刺激具有充分的反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