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間,母親最好每天用溫水洗乳房1~2次;每天堅持進行胸前肌肉運動,如俯臥撐、擴胸等,可以加強前胸部肌肉的力量,從而增強對乳房的支撐。
預防乳頭皸裂
預防乳頭皸裂應從孕期開始,—般妊娠5個月左右,就應天天擦洗乳頭,塗上橄欖油或食油,使乳頭保持清潔並使乳頭皮膚受到鍛煉。如果乳頭凹陷,應及時糾正,試著拉出。
產後注意乳頭清潔,每次哺乳前洗淨雙手,清潔乳頭後再哺乳,可用紗布或毛巾蘸清水清潔乳頭,不能用酒精或肥皂擦洗,以免刺激乳頭皮膚。
每次哺乳時間不宜太長,因為乳頭被吸吮過久易造成皸裂和疼痛。哺乳完畢,用手帕或紗布蓋於乳頭上,然後用乳罩托起乳房以保護之。
如果乳頭已經皸裂,輕者可在哺乳後用濃魚肝油滴劑或用乳汁外塗;重者哺乳痛甚,可暫停哺乳,或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後再喂嬰兒,待局部好轉後繼續哺乳。乳汁吸出後,可在乳頭上塗以適宜油膏,抓緊治療,以防止發生乳腺炎。
保證營養的攝取
乳汁中脂溶性和水溶性維生素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地受膳食中維生素攝取量的影響,特別是當母體中這些維生素處於缺乏狀況時,其受影響情況將更為明顯。
膳食攝取量對乳汁中乳糖含量的影響不明顯。母乳中鈣的含量—般比較恒定,即使膳食中鈣供給不足時,也會首先動用母體內的鈣,用以維持乳汁中鈣含量的恒定。
母乳中鐵含量很低,乳母膳食中鐵含量的多少對乳汁中鐵含量的影響甚微;乳汁中的鋅含量與膳食中動物性蛋白質和動物性食物來源鋅有一定的關係;乳汁中的含量也與乳母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有關;乳母的硒和碘的攝取量與乳汁中這兩種元素的濃度密切相關。
由上可知,哺乳期的母親其營養狀況非常重要。一方麵要逐步補償妊娠和分娩時所損耗的營養,促進器官和各係統功能的恢複;另一方麵要攝取營養確保分泌乳汁、哺育嬰兒的順利進行。
由於乳母分泌乳汁,消耗的熱能及各種營養素較多,因此必須及時給予補充。
如果乳母營養不足,將會影響乳母的健康,減少乳汁分泌量,降低乳汁質量,影響嬰兒健康成長。
關注母嬰營養是優生優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健康且營養狀況良好的乳母,其膳食狀況並不會明顯影響乳汁中所有的營養素。
如果乳母的營養長期處於不足或邊緣缺乏狀態,則會影響乳汁中營養素的分泌水平。因為,乳汁形成的物質來源可由合成代謝而來,可由母體組織分解代謝而來。在泌乳量下降之前,為維持乳汁中營養素的分泌水平,母體必須增加分解代謝,而這將會影響到母體的健康。
因此,根據哺乳期母體的生理特點及乳汁分泌的需要,合理安排膳食,保證充足的營養供給,對於母體和嬰兒的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
哺乳期婦女生病怎樣用藥
母乳是嬰兒的最佳食品,不但營養豐富、易消化,還含有很多抗體。孩子吃母乳,既能從中得到各種必需的營養物質,還能增加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
但哺乳的母親有時也會生病,也得用藥。日常使用的藥物中,有些藥物可出現於乳汁中。由於藥物的相對分子質量、酸堿度、水溶性或脂溶性等不同,在乳汁中的含量也不同。
雖然大部分藥物在乳汁中濃度不高,但由於嬰兒體內的酶活性較低,腎髒過濾功能有限,藥物在嬰JL體內半衰期延長,也可引起嬰兒發生藥物不良反應。藥物不良反應對嬰兒的危害程度與使用藥物的種類、劑量、療程的長短及嬰兒的抵抗力有關。
當藥物治療成為必要時,除了少數特殊的藥物、未滿兩個月寶寶以及有特殊的寶寶外,大多數婦女服用的藥物對寶寶的影響,相對於繼續哺乳的好處顯得相對微不足道。但為了防止嬰兒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哺乳的母親生病用藥時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不是非用不可的藥物盡量不用,必須使用的藥物應嚴格按規定劑量和療程使用。
在同類型藥物中,盡量選用對母嬰危害較少的藥物,如卡那黴素和慶大黴素能引起嬰兒聽神經損害,可改用青黴素類和其他毒性較少的抗生素。
盡量減少聯合用藥,減少輔助用藥。
當必須使用哺乳期禁用的藥物時,應暫停哺乳,用配方奶粉代替。
相同成分、作用的藥物,若有藥膏、吸入、噴霧、點滴等外用劑型則優先使用,以減少因口服或注射而產生的藥物作用的全身性分布。
選擇一天可以多次服用的藥物,其半衰期通常較短,較不易留存體內。服藥後兩小時內通常為血中濃度高峰期,可以選擇避開此時進行哺乳。
有些藥物雖然也能引起嬰兒藥物不良反應,但危害不大,通過調整劑量或改變用藥時間,比如先哺乳後用藥等方法,是可以慎重使用的。
因此,哺乳母親患病後,能少用藥的盡量少用,非用不可的藥物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並嚴密觀察嬰兒的情況,絕對不可自行購藥或用藥,以免影響嬰兒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