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雲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此亦似否。
答。亦似。
問。相似之理。
答。皆是正不立玄。偏不附物。何不相似。問禪教是同是別。萬鬆和尚有答此問雲。同田曰富。分貝曰貧。又問。禪教何勝何劣。萬鬆答曰。索另者先窮。又萬鬆請益後錄。舉洞山問隱山賓主相去幾何。隱曰。長江水上波。萬鬆曰。正與法界觀中海波喻合。或問。恁麼則禪不出教意。萬鬆曰。向道教還出得禪意麼。或曰。禪教相去幾何。萬鬆曰。恰道長江水上波。何得忘卻。
問。禪是佛心。教是佛語。焉得同也。
答。佛心傳佛語。佛語說佛心。焉得不同。
問。禪要用到。教止說到理何得齊。
答。用則用到說底。說則說到用底。理何不齊。
問宗門中雲。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此何等語也。
答。是此等語也。
問。何理是此。
答。說到行不得底。始是能說。行到說不得底。始是能行。正相符順。
問。宗說不通。有何過也。
答。說不通宗。有日被雲籠之謗。宗不通說。有蛇入竹筒之譏也。
問。畢竟如何。
答。直得宗說俱明。始是通方衲子。此約詮門。若廢詮門。舉念則天地懸殊。況動這兩片唇皮。
能所成義(附 唯識義利)
問。論題四字。何字能所。
答。論字唯能成。唯識唯所成。成字通能所。
問。成立唯識。有何義利。
答。我佛法中以心為宗。凡夫外道背覺合塵。馳流生死。菩薩改之故造此論。成立唯識。令歸本源。解脫生死。所以成立。
問。以何方便。得歸本源。
答。有五觀門。令自觀心歸本源故。
問。五觀者何。
答。其初觀者。名遣虗存實。
問。何虗遣去。何實存留。
答。遣遍計虗。存依圓實。
問。存遣何意。
答。遣虗破有。存實破空。合觀空有。而遣空有。雙遣有空。而歸中道。
問。所遣無時。便為中道。為不爾也。
答。所遣有空若無。能遣空有不存。
問。不存能遣其故何也。
答。有空空有。相待觀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如病既除。何用藥為。
問。如禪宗雲。念起即覺。念滅覺滅。合此義否。
答合。
又雲。眼前無闍黎。此間無老僧。此亦合否。
答。亦合。
問。相合義。
答。俱是遣能所。何理不相合。
問。能所俱遣。何所攸歸。
答。此之怖心。仍是有執。若證真觀。非有非空。
問。真非有空。其理者何。
答。法無分別。性離言故。
問。雙觀空有。方得證入。有說觀空。得證真者。復何義也。
答。觀遍計空而為其門。證入真性。真體非空。
問。憑何以知。
答。清涼疏雲。妙有得之不有。真空得之不空。
問。前存實有揀別否。
答。第二觀雲。捨濫留純。
問。誰濫誰而捨之。何法純而留之。
答。內境濫外。捨不稱唯。心體既純。留說唯識。
問。所留之純。有是非否。
答。第三觀雲。攝末歸本。
問。何為末而攝之。誰是本而歸之。
答。攝相見末。歸自證本。
問。相見為末。何理知之。
答。相見俱依自證起故。
問。依起如何。
答。護法正義。如蝸牛頭生二角。
問。心心所法四分合成。王所皆有本之與末。合俱誰本。
答。第四觀雲。隱劣顯勝。
問。而隱何劣。顯何勝。
答。心所劣而不彰。心王勝而故顯。
問。識言所表。具有理事。取舍於何。
答。第五觀雲。遣相證性。
問。何以故也。
答。事為相用。遣而不取。理為性體。應求作證。從麤至細。有此五重。歸本源心。成立唯識。其理在茲。
問。禪宗雲。皮毛脫落盡。唯有一真實。符此義否。
答。符。
問。論者何義。
答。教誡學徒。決擇性相。激揚宗極。藻義攸歸。垂範後昆。名之為論。
述記卷次
問。述記何義。
答。述謂敘述。記有三義。記憶。記別。記錄。疏主謙詞。
問。憑何知謙。
答。憑下疏雲。作故名造。今新起故敘理名述。先來有故。明非自作。知是謙遜。
問。卷者何義。
答。舒卷有規。目之為卷。
問。有卷有舒。何但名卷。
答。多分卷故。
問。有方冊者。何亦名卷。
答。倣此彰名。
問。何名第一。
答。第者次也。一者極也。首也。疏有十軸。此居極首。故名第一。
論疏作釋
問。論疏題目。當作何釋。
答。若成目能成。成屬論字。唯識之成。或成唯識之論。作依主釋。或論體之上。有能成之用。以用隨體。成即是論。作持業釋。若成目所成。成屬唯識。唯識即成。或所成即唯識。作持業釋。
問。論字唯能。唯識唯所。論有本末。何論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