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於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為性。能障不覆。悔惱為業。
問悔惱業。
答。謂覆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
問。覆是何分。
答。若依正義。貪癡二分。
問。何知爾也。
答。若不懼當苦覆自罪者。是癡分也。若恐失利譽覆自罪者。是貪分也。
問。雲何為惱。
答。忿恨為先。追觸暴惡。狠戾為性。能障不惱。蛆螫為業。
問。追觸等義。
答。謂追往惡。觸現違緣。心便狼戾。多發囂暴凶鄙麤言。蛆螫他故。此亦嗔分。
問。雲何為嫉。
答。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妬忌為性。能障不嫉。憂慼為業。
問憂慼義。
答。謂嫉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慼。不安隱故。亦是嗔分。
問。雲何為慳。
答。躭著法財。不能惠捨。秘恡為性。能障不慳。鄙畜為業。
問不捨等。
答。謂慳恡者。心多鄙澁。畜積財法。不能捨故。此屬貪分。
問。雲何為誑。
答。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能障不誑。邪命為業。
問矯現等。
答。謂矯誑者。心懷異謀。囗現不實邪命事故。此貪癡分。
問。雲何為謟。
答。謂圓他故。矯設異儀。謟曲為性。能障不謟。教誨為業。
問岡他等義。
答。謂謟曲者。為岡冐他。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為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師友正教誨故。亦貪癡分。
問。雲何為害。
答。於諸有情。心無悲慜。損惱為性。能障不害。逼惱為業。
問逼惱義。
答。謂有害者。逼惱他故。嗔一分攝。
問。害與嗔差別之義。
答。害障不害。正障於悲。嗔障無嗔。正障於慈。又嗔能斷命。害但損他。故別也。
問。雲何為憍。
答。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障不憍。染依為業。
問染依義。
答。謂憍醉者。生長一切雜染法故。此貪分也。
問為不憍。
答。即無貪也。
問。雲何無慙。
答。不顧自法。輕拒賢善法性。能障礙慙。生長惡行為業。
問不顧等。
答。謂於自為無所顧者。輕拒賢善。不恥過惡。障慚生長諸惡行故。
問。雲何無愧。
答。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
問。不顧世間等義。
答。謂於世間無所顧者。崇重暴惡。不恥過罪。障愧生長諸惡行故。
問。雲何掉舉。
答。令心於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捨奢摩他為業。
問。雲何惛沉。
答。令心於境無堪任為性。能障輕安毗鉢舍那為業。
問。惛沉與癡。行相何別。
答。謂癡於境迷暗為性。正障無癡。而非瞢重。惛沉於境瞢重為相。正障輕安。而非迷暗。故二不同。
問。雲何不信。
答。於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能障淨心。墮依為業。
問墮依業。
答。不信之者。多懈怠故。
問。不信行相。
答。於實德能。不忍樂欲。
問。若於染法起忍樂欲。是不信否。
答。彼即是欲。非是不信。
問。雲何懈怠。
答。於善惡品修斷事中懶墮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
問增染義。
答。謂懈怠者。滋長染故。
問。善事懶墮。名為懈怠。惡事策勤。名為何也。
答。亦是懈怠。
問。雲何亦是懈怠。
答。退善法故。亦名懈怠。
問。無記策勤。為是何也。
答。是欲勝解。
問。雲何放逸。
答。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
問。此放逸以何為體。
答。懈怠三根。不能防修染淨等法。總名放逸。離上四法。別無體性。
問。彼慢疑等。亦有此能。何不依立。此放逸耶。
答。慢等方四勢用微劣。故不依立。
問。此之四法。偏何勝餘慢疑等也。
答。障三善根。障遍策故。餘無此能故不勝。
問。雲何失念。
答。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
問。散亂所依。
答。謂失念者。心散亂故。此失念者。念癡一分。
問。雲何散亂。
答。於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
問。惡慧所依。
答。謂散亂者。發惡慧故。
問。散亂掉舉。二相何別。
答。散亂令心易緣。掉舉令心易解。是二別相。
問。雲何不正知。
答。於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毀犯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