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回收的廢品生產出的很多環保產品,就是這樣的化腐朽為神奇。
大器晚成
孔子、貝多芬、居裏夫人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然而在當時除受到魯國短期重用外,一直流浪式的周遊列國。孔子絕不以當時的任官、富貴的標準為意,他“晚成”而為中國萬世之大成。
貝多芬在世時,他的樂曲一直不被正統派承認,他本人窮困潦倒。然而,他不以當時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成敗,一味地憑自己的音樂感覺創作下去。直到他臨死時,他的偉大樂曲的魅力,才開始被社會發現。如果他不“晚成”,就很難說他會成為不朽的音樂家。
居裏夫人發現了釙元素,此後又發現了鐳,然而法國皇家科學院竟然不讓她作院士。當時的院士都是以化學知識淵博而入選的,但他們卻沒有自己的獨創。居裏夫人如果為了作院士,她就得放棄熬煉瀝青,而去背誦別人的化學著作。然而,她選擇了“大器晚成”的道路,後來竟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金。叔本華、尼采、薩特
叔本華著《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尼采著《查拉斯圖拉如是說》等,薩特著《存在與虛無》等書,在哲學上樹立起嶄新的學派。他們並沒有按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哲學評論標準來使自己成為哲學家、哲學教授,而是使自己晚成,達到哲學宗師的地位。梁啟超論成敗:天下之事無所謂成,無所謂敗
梁啟超《自由書·成敗》:“凡任天下大事者,不可不先破成敗之見。然欲破此見,大非易事。”
他提出:“必知天下之事,無所謂成,無所謂敗。”
“何言乎無所謂成?天下進化之理,無有窮也,進一級更有一級,透一層更有一層。……以有窮者入於無窮者,而欲雲有成,萬無是處。”
“何言乎無所謂敗?……敗於此者或成於彼,敗於今者或成於後,敗於我者或成於人。”結論:“知無所謂成,則無希冀心;知無所謂敗,則無恐怖心。無希冀心,無恐怖心,然後盡吾職分之所當為,行吾良知所不能自己,奮其身以人於世界中,磊磊落落,獨往獨來,大丈夫之誌也,大丈夫之行也!”這便是晚成而為大器的精神境界。梁啟超:敢為天下先
同上文,梁啟超說:“老子曰:‘不為天下先。’蓋為天下之先者,未有不敗者也。然天下人皆畏敗而憚先,天下遂以腐壞不可收拾。……天下之事,往往有數百年夢想不及者,忽焉一人倡之,數人和之,不數年而遍於天下焉。苟無此倡之之一人,則或沈埋隱伏,更曆數十年、數百年而不出現,石沉大海,雲散太虛而已。”
其實,梁啟超立意非常正確,隻是冤枉了老子。老子也是主張“為之於其未有”(六十四章),主張不東施效顰、邯鄲學步,“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六十七章)肖者,象也,不要一味模仿別人,自己獨創,才能大,“大器晚成”之大也。
“我欲獨異於人”(二十章)。這些都是老子主張獨創之言論,與“大器晚成”相呼應者也。
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不是指創造,而是指統治者守國三大法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六十七章)不敢把自己放在人民之前麵,是指統治者應該吃苦在人民前麵,享樂在人民後麵,是範仲淹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意。老子在六十六章已經先行說明此意:“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超越前賢
清代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清代龔自珍:
河汾房杜有人疑,各處千秋處士卑。
一事平生無齮齕,但開風氣不為師。
金人元好問: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無複見前賢。
縱橫正有淩雲筆,俯仰隨人亦可憐。
宋人戴複古:
意匠如神變化生,筆端有力任縱橫。
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後行。
唐人杜甫: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王楊盧駱,唐初四大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