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打開天國的大門(1 / 3)

第六十章打開天國的大門

人造衛星的發明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人類開始了太空時代。目

前人類已研製和發射了多顆各種各樣的人造衛星,它們為人類開發利用太空高遠位置資

源貢獻了很大的力量。

開辟新紀元走進新時代

火箭專家柯洛廖夫是人類航天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柯洛廖夫腳踏實地地攀登火箭技術的高

峰,一步一步地實現了他對宇宙飛行的理想。1947年10月18日,在他的領導下,蘇聯研製的

第一枚彈道式火箭試驗成功。1949年5月24日,柯洛廖夫研製的第一枚地球物理火箭P-1A發

射升空,達到了預定高度,通過火箭上安裝的兩台各85公斤的儀器,獲得了高空飛行的新數

據。

到1957年5月,柯洛廖夫設計局又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單級地球物理火箭,它能把2 200公斤

的有效載荷發射到212公裏的高空。1957年8月21日,柯洛廖夫的夙願終於實現了,這一天,

蘇聯發射成功了第一枚洲際運載火箭,這枚火箭就是後來發射的世界上第一艘宇宙飛船“東

方”號火箭的雛形。

柯洛廖夫從新聞報道中得知,美國正在研究人造地球衛星的計劃,他仔細考慮了蘇聯的技術

水平,認為自己的國家完全有能力把一個100公斤的載荷送入地球軌道。於是,他和同事們

擬製了一個在近期內發射衛星的報告,呈送給蘇聯最高權力機構——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

很快,中央委員會就作出了批複:同意報告的設想

,一定要搶在美國之前,將人造衛星送上天空。為了加快研製進程,有關部門把一個研究所

和一家專門工廠特別提供給總設計師柯洛廖夫,以保證研製和生產衛星以及運載火箭工作的

順利進行。

1957年9月,一個圓球形的衛星出現在柯洛廖夫和他的同事們麵前。衛星由鋁合金材料製造

,直徑58厘米,重836公斤,周圍均布4根彈簧鞭狀天線,其中一對天線長240厘米,另一

對天線長290厘米。衛星內部沒有什麼特別的儀器,隻裝有兩台功率為1000毫瓦的無線電發

射機以及化學電池、測量星內溫度與壓力的感應元件、磁強計和輻射計數器等。它的主要探

測項目包括測量200~500千米高度的大氣密度、壓力、磁場、紫外線和X射線等數據。雖然

它很簡單,但要進入太空的橢圓軌道,其入軌速度

要達到8千米/秒。衛星科學的第一步就是使衛星加速到一個精確的速度,使其離心力等於引

力,速度太快或太慢均不行。柯洛廖夫將其命名為“伴侶”1號。

緊接著,發射衛星用的運載火箭也完成了最後的試驗,這枚火箭是在洲際導彈的基礎上稍加

改進而製成的,取名為“衛星”號。這枚“衛星”號運載火箭的確與眾不同,是由兩級火箭

並聯而成,1台液體火箭發動機組成第一極,並聯捆綁在第二級的四周;第二級采用1台液體

火箭發動機,整個運載火箭起飛重為267噸,高達292米,最大寬度為103米。為了控製

火箭航

向,在其尾部另安裝了12台可擺動的小型遊標發動機。至此,蘇聯發射人造衛星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