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新穎的醫療診斷儀(2 / 3)

模運算的需要,使這一提法隻能停留在理論階段。

直到1971年,高性能計算機的出現,使計算機技術發生曆史性轉變後,這一狀況才得以改觀

。果然到了下一年,世界上第一台CT機就應運而生。

1972年,世界上第一台CT機在英國的EMI公司問世。它的發明者是英國的工程師豪斯費爾德

,他與創立影像重建理論的美國物理學家科馬克共同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金

。這是繼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在醫學診斷領域的又一次重大的突破。

CT的全稱是“計算機斷層攝影係統”,這是集計算機、精密機械、電子控製、X線原理、醫

學工程等技術於一體的典型高科技產品。它與傳統的X線機相比,有本質的不同。

CT機是采取很細的X射線束高度準直以後,圍繞身體某一部位,從多個方向做橫斷層掃描,

用靈敏的探測器接收和吸收透過的X射線,利用計算機計算出該層麵各點的X射線吸收係數值

,再由圖像顯示器,將不同的數據用不同的灰度等級顯示出來,從而為疾病診斷提供可資參

考的重要依據。這些數字符號,能轉化成膠片圖像,就是醫生和病人都能看到的CT片。

醫用CT掃描機的基本結構包括:

(1)掃描係統。其中主要有能發射X射線的X線管和接受通過人體組織的X線量的探測器。

(2)計算機裝置。對掃描收集到的信息數據進行存儲、運算並重建圖像。

(3)顯示裝置。顯示裝置用黑白電視顯示裝置,也可以用彩色電視顯示裝置。長期貯存可用

磁帶和磁盤,或用膠片直接記錄。各個吸收係數的實際數值也可由打印機打印出來,與正常

數值進行比較。

用CT機診斷的特點是安全快捷,檢查方便,易為患者所接受。例如,腦部所有的組織均勻地

顱骨所覆蓋,常規的X射線攝影不能顯示其細節。CT掃描首先用於腦部,對腦瘤的診斷與定

位迅速準確;對腦出血、腦梗塞、顱內出血、腦挫傷等疾病,是一種準確可靠的無損傷檢查

方法,幾乎可以代替過去的腦血流圖、氣腦攝影和血管造影等檢查。

現在的CT診斷技術,發展日益先進。它的靈敏度遠高於X線膠片,所得的斷層圖像分辨率高

,圖像清楚,解剖關係明確,病變顯示良好,大大提高了診斷水平。

CT機發明至今的20年時間裏,就已經更新換代了好幾次。1972年豪斯菲爾德和科馬克向世界

展示的CT機,是第一代產品,完成一次掃描需用4~5分鍾。而用兩個X射線管組成的第

二代CT機產品,每次掃描僅需用30~120秒鍾。第三代CT機產品用多個X射線管組成,能

夠用2.5秒完成一次掃描。到了第四代CT機,掃描時間減少到隻需1秒鍾。最近科學家正在

研製超高速的第五代CT機,按設計僅需用1%秒的時間就能完成掃描,還可以捕捉到人體生理

活動的動態變化。

這樣的CT掃描儀,雖然已經能正確地反映軟組織,但有時也會遺漏一些如腫瘤塊的發現。尤

其是做腦腫瘤的診斷時,這時由於受製於病人與橋形台的方向的限製,隻有與脊柱垂直的平

麵內進行軸向掃描,才產生最佳成像效果。

核磁共振醫學創新

為了解決CT掃描存在的這類弊端,1977年,代表20世紀90年代國際科技水平的新的診斷技術

——核磁共振成像係統NMR又誕生了。

核磁共振CT的發明得從拉比的工作說起。

拉比是美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自幼聰穎過人,愛好數學和物理,大學畢業後,對核物理情

有獨鍾,下定決心要幹一番事業出來。

自從美國物理學家柯特恩等發現質子磁矩後,核的磁奧秘就進一步被揭開了。原來,原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