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重組生命
基因工程的發明
基因最早的名稱是遺傳因子,發展到今天,其外延和內涵都有很大的擴延。這其中經曆了許
多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同時也反映了整個生物科學的曆史,整個遺傳學的曆史。
遺傳有道探知無限
19世紀中期,根據所得實驗結果,孟德爾提出了分離定律,即:植物的每一個性狀都是由一
對遺傳因子控製的,其中一個來
自父本,一個來自母本。當形成種細胞也即精子或卵子時,成雙的遺傳因子分離。當精卵結
合,形成新的後代時,又從雙親那裏獲得控製這個性狀的兩個遺傳因子。
孟德爾還進一步研究總結出了自由組合定律,即:兩對或多對遺傳性狀在後代中出現的情
況說明各種遺傳因子自由結合的機會均等。
然而他的理論卻並沒有被大眾接受。但
他為現代遺傳學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基因始出猶抱琵琶
1879年,德國生物學家弗萊明發現了染色體。1882年,弗萊明觀察到,當細胞分裂過程中
,染色體聚集成絲狀,分成數目相等的兩半,並形成兩個細胞核。
1902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薩頓發現,在顯微鏡底下看到的染
色體的分離與組合行為,與孟德爾遺傳定律中的分離組合行為完全一致。在體細胞中
,染色體像遺傳因子一樣也都是成對存在的。而在精子、卵子中,染色體數目隻有體細胞染
色體數目的一半。精卵結合,形成受精卵後,染色體又恢複到原來的數目,每對染色體,一
半來自父本,一半來自母本。薩頓因此大膽提出,遺傳因子就在染色體上。由於染色體的對
數遠小於遺傳特征的數目,因此,他預料幾個遺傳因子可以同在一個染色體上。
1909年,荷蘭遺傳學家提出用基因這個術語來代替遺傳因子,基因這個詞就被生物界沿用下
來了。
1910,摩爾根讓紅果蠅與白果蠅雜交,發現子一代
全是紅眼的,顯然紅對白來說,表現為顯性,他又使子一代交配,結果發現子二代中的紅白
果蠅的比例正好是3∶1,這是孟德爾的研究結果,於是,摩爾根對孟德爾佩服有加。
摩爾根又進一步觀察,發現子二代
的白眼果蠅全是雄性,這說明性狀(白)和性別(雄)的因子是“連鎖”在一起的,而細胞分裂
時,染色體先由一變二,可見能夠遺傳性狀,性別的基因就在染色體上,它通過細胞分裂一
代代地傳下去。
染色體就是基因的載體!摩爾根和他的學生還推算出了各種基因的染色體上的位置,並
畫出了果蠅的4對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排列的位置圖。
摩爾根的染色體理論成功地解釋了性別遺傳。原來,性細胞,即精子和卵子,除可先一分為
二,變成成倍的新細胞體外,它還可以“減數分裂”,即:本來細胞中含有46個染色體,結
果分裂後隻剩下23個,這樣,精子和卵子結合,又成為一個有46個染色體的新細胞了,這就
是新的生命。男女雙方的23個染色體有22個是普通染色體,隻有一個是決定性別的,這一個
在女性一方都是X染色體,在男性一方則有可能是X,也可能是Y。精子與卵子結合時,如果
雙方都含有X染色體,則生女孩,如果X卵子碰到一個Y精子則生男孩,生男還是生女這個謎
,到摩爾根這裏才終於被揭開了。於是,摩爾根創立了著名的基因學說,並獲得了1933年的
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金。
生物學家們假設了看不見的基因。生物學經過前赴後繼的努
力,終於找到了基因的實體,那就是脫氧核糖核酸。
1869年,瑞士化學家米歇爾從膿細胞中分離出一種含有氮和磷的物質,這種物質的性質完全
同於蛋白質。由於細胞核主要是由這種物質組成的,因此,他稱之為核素。後來,人們發現
這種物質是一種強酸,就改稱為核酸。
德國生化學家科塞爾第一個係統地研究了核酸的分子結構,發現了核酸中有四種不同的堿基
,還有磷酸與戊糖。他的學生列文和瓊斯又進一步發現,戊糖有脫氧核糖和核糖兩種,兩者
在結構
上僅差一個氧原子,據此,將核酸分為兩大類: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即DNA和RNA。
那麼,人們是怎樣發現DNA是遺傳物質呢?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格裏菲斯
把有毒的肺炎雙球菌加熱殺死後,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不再患病。可是當他把加
熱殺死後的有毒菌和活的無毒菌混合後注射到小鼠體內時,這些小鼠全都患病死亡了,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