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是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言語(指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並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麵的細節)。
什麼是十惡不赦與五刑
“十惡不赦”意指罪惡深重,不可饒恕。這裏的“十惡”,現在已是虛指罪惡,但在古代,它卻是實指10種罪惡。
據《隋書·刑法誌》記載,北齊河清三年,尚書令、趙郡王睿等奏上齊律十二篇,列出重罪10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這是“十惡”的最初形式。隋唐在此基礎上稍加改動,正式定名為“十惡”寫進法典。
中國古代有五種殘酷的刑罰,叫五刑,早期奴隸製五刑是指墨、劓、刖、宮、大辟;封建製五刑指笞、杖、徒、流、死;清末變革法製,改五刑為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五種。
國子監是個什麼機構
國子監是我國封建時代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也是朝廷掌管國學政令的最高官署。隋、唐、宋、元、明、清,稱國子監。晉稱國子學,北齊稱國子寺。清末改革學製,自光緒三十二年起設學部,國子監並入學部。
國子監的教學科目是:禮、樂、律、射、禦、書、數等。當時謀求仕途發達的文人學士們最大榮耀莫過於畢業於國子監、殿試時考取進士金榜提名並刻名於孔廟,從而光宗耀祖,在家鄉刻立牌坊;還可飛黃騰達,在朝中作官。當時國子監不但有中國學生,還有外國留學生。
明初,國子監先後改稱北平郡學、國子學;後固定使用了國子監的名稱。由於在南京的國子監稱為南監,北京的國子監又稱北監。
什麼是分封製?
分封製是周朝時期實行的政治製度,它是“家天下”的產物。分封製下,周天子把土地、人口、財產分封給親族和臣下,以確保王位與國家的長治久安。受封者則以服從調遣與繳納貢賦為當然義務。西周前期,分封製在維護周王室統治上發揮了一定作用,但自春秋時期,周朝王室衰微,諸侯並起,“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分封製”被破壞。以致中國出現了持續500年的戰亂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取消分封製,在全國推行單一的郡縣製。其後西漢初年、西晉初年、明朝初年均沿用了分封製,結果無一不導致割據戰亂。
什麼是三堂會審
我國文學作品中經常會出現“三堂會審”這一名詞,以形容事態的嚴重性。其實,三堂會審又稱三司會審,是中國古代三法司(三個司法有關單位)共同審理重大案件的製度。《商君書·定分》中載“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禦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後世的“三法司”之稱即源於此。漢代以廷尉、禦史中丞和司隸校尉為三法司。唐代以刑部、大理寺和禦史台為三法司。明、清兩代以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為三法司,遇有重大疑難案件,由三法司會同審理,以避免決策失誤,也是古代法製民主的一種體現。
節度使的由來
節度使是唐代開始設置的地方軍政最高長官,淵源於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東漢安帝時已有“諸軍節度使”之名。唐貞觀以後,為了加強防禦力量和改變臨時征調的困難,長駐專任節度使逐漸製度化,形成有固定駐地和較大兵力的軍、鎮。節度使成為固定職銜是從唐睿宗景雲二年(711)開始的。開元、天寶後,節度使逐漸集軍、民、財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二至三鎮,多者達四鎮,造成外重內輕之勢,以致釀成安史之亂。唐末節度使更是擁兵自重,互相兼並,導致出現五代十國的局麵。宋初,逐步削奪節度使之軍、政、財權。後,節度使成為加授的榮譽職銜。元代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