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原來是個穿二代(2 / 2)

當年,太祖楊泰為了製約世家勢力穩定君權,想出一個分裂世家的“好”法子——“不立後,不立儲”。楊泰的原配顧氏在他把天下打下來之前就病死了,隻留下一個女兒,登基之後,他第一時間追封了原配,之後,雖然世家屢次明示暗示後位空懸不利於穩定後宮,但楊泰始終堅持沒著沒鬆口。

太祖後宮的高位嬪妃有一多半來是自世家,畢竟在之前跟著楊泰打天下的時候,世家可都是做了政治投資的。這些世家女生出的兒子就算不占嫡長,也會有一個強有力的外家,這樣一來,他們為了力頂各自的外孫上位,便會各自為陣,互相牽製,皇帝要做的,也就是從中挑撥,使他們無法結黨罷了。

雖然楊泰的這個“不立儲”的法子怎麼看都是用來坑兒子的,但仍舊被他兒子和兒子的兒子,一直沿用了下來,。而他的兒子楊文成和孫子楊元益就同時算是這一政策的受害者和受益人。巧的是,不知是人為還是天意,這兩人的皇後都無子且早死,所以漸漸地,民間都開始傳出大齊皇帝克妻的說法來了。

說到仁宗皇帝楊文成,他輪排行不過是太祖楊泰的第四子;論寵愛,他是楊泰一年也想不起來一次的小透明;論生母,他是五品才人所出,且幼年喪母,可以說,他有一個相當殘酷的童年。在他十五歲的時候,太祖楊泰對於世家和後宮陰私的厭惡達到了一個頂峰,進而選擇了親手培養毫無外戚助力的皇四子楊文成。可以說,從楊文成十五歲步入政治舞台開始,就一直在與世家與其他皇子的外家做著‘殊死搏鬥’,並成功的在太祖晚年時壓製了自己三位兄長及其背後的勢力。

隻可惜,仁宗楊文成隻在位短短三年,便死於時疫,年僅十三歲的皇長子楊元益靈前即位,卻不得不麵對自己三位伯王的虎視眈眈,然而此時的正隆帝羽翼未豐,隻得忍而不發,一麵挑撥著三位伯王之間的關係,一麵努力建立自己的勢力。

到了正隆二十一年,一個注定改變楊元益命運的人出現在了他的麵前,這就是沈玄,當時的楊元益已經三十五歲了,雖然在二十年的努力之下終於得到了大部分世家權閥的認可和鼎力支持,卻依舊不得不隱忍著三位伯王對君權的蠶食,他做夢都在想著削藩,而沈玄,就在這個時候,帶著‘推恩令’來到了他的身邊。

沈玄認為,對於一個熟知中華上下五千年曆史的穿越者來說,在皇帝身邊做一個隻靠嘴的智囊實在太簡單了,他將推恩令的具體想法說給當時微服出宮的楊元益之後,立即得到了楊元益的重視,就這樣,沈玄邁出了自己青雲之路的第一步。

憑著楊元益二十年的經營,推恩令的實施並不是太難,因為雖然藩王和藩王世子對此深惡痛絕,可是他們的其他兒子都表示十分喜聞樂見,因為所謂推恩令,就是將藩王的封地分給自己的所有兒子來代替世子的全權繼承製,這樣一來,在有效削弱了藩王的勢力的同時,還將反彈壓到了最小。

從此,沈玄得到了正隆帝極大的寵幸,他替正隆帝建皇陵,修水利,鑿運河,一路憑借著自己的穿越金手指平步青雲,更在正隆三十三年成功官拜宰相統領百官。當然,與他的仕途相對應的,還有越來越龐大的後院,被他留在身邊,同住在京城沈宅的十二妾室各個都家世不俗,使得他在朝堂更加如魚得水。

接著,新官上任的沈玄揣度著正隆帝對世家勢力的不滿,在朝上提出了‘科舉製’,引發一片嘩然,也正是這一年,沈玄的結發妻子薛悅茗,死於心疾。

沈玄一帆風順的政治旅途,在科舉製上遭遇了極大的挫折,三十年的順風順水讓他過於自我膨脹。雖然沈玄在世家瘋狂的反撲中牢牢堅守,皇帝更是在正隆三十六年執意開恩科,但是科舉製畢竟動搖了士族製度的根本,這一對君臣終於在世家和大部分朝臣的聯手阻擊中敗下陣來。

而在此前與沈玄有著聯姻關係的世家門閥,也在這一次衝突之後,徹底的站在了他的對立麵,三年後,沈玄被汙瀆職、受賄、殺人等罪,投入天牢,京城沈宅被抄。

而沈滄霖聽到沈玄入獄的消息之後,匆忙收拾行裝,不顧外祖父一家的極力阻攔,連夜趕往京都。

“公子,馬上就要進城了,小的不認得去相府的路,是不是找個人打聽一下?”隨侍明彥在馬車外低聲問道。

“裴邵認得路,隻是我們也不必去了,抄都抄了,我們去打地鋪不成?”沈滄霖靠在軟枕上,覺得整個人都要散架了,“讓裴邵他們幾個去打聽一下,看看我若是想見我爹一麵,要怎麼個流程,若是能拿銀子解決,就盡量不要驚動上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