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最終並沒有實現引導世人向善,讓世人信仰真的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最終圓寂法華寺,客死他鄉,不過好在,他定居法華寺後,收下了不少孤兒,也使得,有人接下了他的衣缽,使他的思想得到了繼續傳播。
時光荏苒,轉瞬又是八百餘年,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慢慢的接受了來自異國的思想,接受了佛這一神祗的存在。
這本書中記載了數十個之多的和尚,其中還有一個小和尚,這是本書講述的最後一個和尚,他的經曆,讓甘子語產生了興趣,他是一個孤兒,生在伏龍寺,自幼通讀法華。
還年少時就四處奔波,化緣,講佛,引導世人,曾在期間遇到一位女子,那女子無比的貌美,曾多次邀他去她那裏化緣,雖師傅曾說,女子猶如魔鬼,不可觸碰,越是美麗的女子,越是如同荊棘魔刺,離得越近,終將會傷痕累累,入去魔淵。
可是他就是對她產生了興趣,莫名其妙的想見她,就這樣他每日都來她那裏化緣,隻想和她有個匆匆地謀麵,因為佛曾說:千百次的回眸,可以修的來世情緣,他想這一世,要遵循師傅之願,繼承他的衣缽,還了他的恩情因果,來世再與這女子雙宿雙飛。
他的師傅就是伏龍寺方丈枯寂禪師,在當時也是名噪一時,乃是佛家禪宗思想的開山大宗師。
然時間卻是一切的沉澱,他慢慢的忘了最初的想法,陷入了師傅所說的魔淵,而世人稱之為情海,他一次次夢見她,一次次的想和她過平凡的日子,他不想再伴著青燈古佛,經文黃卷,他有還俗的想法,其實他師傅也看出了他塵緣未了,俗絲未斷。
那一日,師傅將他叫到他的禪房。
“慧玄,我觀你俗塵未了,意在人間,就放你回塵世如何?”
“師傅,弟子是有這種想法,可是……”
“沒有可是,塵緣不了,六根不靜,如何修佛,你去吧,待你塵緣了時,你再回來,我佛不會怪罪的。”
枯寂禪師打斷了他要說的話。
“師傅…”慧玄疑慮重重,有些不知所措,眼角濕潤,微微泛紅。
“去吧,他日不留戀,再歸佛麵前。心中如有佛,何處是人間。”
慧玄收拾好行李,有些悲傷的下了山,走在下山的羊腸道,可一想起那女子的容顏,就樂滋滋。
枯寂禪師看著慧玄下了山,心中有些空落落的,搖了搖頭,回禪房入了。
暮風秋瑟,風吹葉落,禪寺鍾響,慧玄又回到了寺廟,來到了枯寂禪師的禪房。
“你怎麼又回來了?”
“緣沒了。”
是啊,緣沒了,如何尋果。
“你尋了麼?”枯寂禪師看著他,問道。
“我尋了個遍,可是她不在了。”
慧玄苦澀地回答著,滿心都是失鬱。
“那你放下了麼?”枯寂禪師繼續追問。
“不知道。”不敢抬頭,怯怯地說。
“那你還回來作甚?”色肅言厲,佛音回轉。
“我有問題要問師傅。”依舊不敢抬頭看,怕看到枯寂禪師那嚴肅的麵孔。
“什麼問題,說吧。”語氣微緩。
“緣是什麼?”
“緣是冰,你將它擁在懷裏,它便化了;緣是沙,你握得緊了,它便流失了;緣是水,你無法掌控它的形狀與大小,當你掌控了,它便死了……”
“我曾在佛經上看到,人世間必有一種愛,可以超越物欲,超越生死,風雲變幻,滄海桑田,紅塵有愛,千古如一,但相逢不過一瞬。”
“那佛如果讓你再等上五百年,你悔麼?”
“不悔。”慧玄堅定地說道,沒有半點猶豫。
“那你去吧。”看了看慧玄,枯寂大師歎道。
“去哪裏?”慧玄疑惑。
“去尋找你的緣,去尋找你的法,去尋找你心中的佛。”
說完,枯寂禪師,不在說話了,走出了禪房,隻留下陷入沉思的慧玄。
慧玄就這般在禪房裏呆了一夜,枯寂禪師也沒有回來,一切的一切,隨夜飛逝。
天亮了,慧玄走了,離開了這裏,頭也沒回,他去尋了,尋找心中的方向。
我在人間彷徨,
歎俗世滄桑,
五百年,
雨雪風霜,
你在何方?
我在人間流浪,
尋天涯海角,
五百年,
日月星辰,
我已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