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製片人和林離等人的衝突,沒有影響到首映中的事務安排。
首映會通常是邀請媒體人士和業內人士參與,還有一些普通觀眾。隻不過,在國內的首映中,媒體及相關人士比例遠遠高於普通觀眾。畢竟在媒體為王的時期,媒體對觀眾的煽動力是極大的。
這次首映不能說全國的媒體都來了,但各地主流媒體無疑都被製片方麵麵俱到的照顧到了。從傳統紙媒,到平麵媒體,再到網絡媒體,一樣不少——在這種宣傳手段上,搞電影發行的首先與國際接軌。
媒體的鼓吹或大罵是一部電影票房最為重要的宣傳手段,不論正麵還是反麵,都遠遠強於沒有消息。不能說這是沒有職業操守,在自詡新聞公正自由的西方,其實這樣的事也挺普遍的。
應該說首映儀式是成功的,和諧的。在大家各自都有默契的情況下,首映儀式怎可能不成功。
遺憾的是,看完電影,這首映的成功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普通觀眾是在破口大罵中走出電影院的,甚至有過激的還大叫退票。
各大媒體的人沒有像普通觀眾一樣迅速離去,而是被製片方請到了一起。大家都知道製片方的意思,越是如此,各大媒體人士就越是一臉為難。
搞媒體的不怕一部電影很爛,再爛,隻要有閃光之處就足夠他們發揮了(我慚愧的承認,當年《十麵埋伏》首映之後,惡評如潮,為了稿費,我是首先在媒體上為這片吹捧的人之一)。
偏生這部電影從頭到尾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像樣的閃光點,所有人都泛著四個字評價:空洞無物。
能把一部電影拍到基本沒有閃光點,這也真正是一種本領了。沒劇情就算了,反正大片都是如此,可號稱大片卻連電腦特效都極敷衍,那就說不過了。
好吧,再爛,服裝造型美術設計總該漂亮點吧,咱就可勁吹這一點。遺憾的是,偏偏這兩點也做得不倫不類。
難道一億二的投資全都喂狗了?媒體的人一邊詛咒,一邊想這簡直就是難為無米之炊,還忿忿想就是把一億二拿給傻子都能拍出閃光點。
製片方顯然清楚這部影片不是那麼的讓人安慰,換了平時,補拍呀重新剪接都是辦法。可現在正在元旦前最後的黃金檔期尾巴,過幾天還有美國大片要登陸,他們得抓住這幾天關鍵時間賺票房。
舍不得小錢,就進不了大錢,這道理自然有人知道。
製片人這時正好帶著一臉悲憤趕回來,偷偷見了這媒體人士的臉色,幹了多年製片人的他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當下果斷的下令:“每家多給一倍。”
“小錢不去,大錢不來,擺不平他們,接下來誰知道他們會說什麼話。”這製片人雖是驕橫了一點,到底還是有一些眼光和能力的:“記得,每家都要照顧到。”
很快手下就把錢給拿來,裝入信封當中,與禮包一起按各家媒體的地位來區別檔次。
製片人挪動步子進了會議室,擠出笑:“各位都是各大媒體的專業人士,今天咱這部新片,就靠大家幫忙聚聚人氣了。嗬嗬,來人,把禮物分給大家。”
一個又一個的信封和禮包被塞進所有人手裏,各大媒體的人相顧微笑,有經驗的人知道這多半比平常的收獲多。
有一位著名影評人咳嗽一聲:“其實這部電影還是很不錯的,給中國電影介紹了拍大片的經驗呀,值得讚許。”
一位記者捏捏信封的厚度,眉開眼笑:“那是,這部電影裏的服裝和美術都很創新,我們應該讓觀眾看到積極的一麵。”
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違背意願的,起碼加入這行不久的王記者是不怎麼喜歡的,他覺得這就是一部爛片中的爛片,就是吹得天花亂墜也是爛。
帶他過來的老手拍拍他肩膀,左手還拎著禮包:“小王,別鬧氣了,這就是規矩。再說,我們也不一定沒有新聞立場。以後經曆多了,你就知道了。”
小王在心裏歎了口氣,這還算有職業操守還算有新聞立場?這跟他以前想的可是大不一樣。
不過,胳膊扭不過大腿,小王再不情願,也知道這件事隻能是這樣的結果了。
回了報社,王記者忙碌起來,連續寫了幾次,每次都覺得心裏這關過不去。心裏有障礙,寫出來的報道文字也顯得生硬。
前輩看完歎氣:“得,還是我來寫吧,學著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