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策的世界觀有點那個啥是真的,但肯定不是屌絲,真的。
前線,無數將士奮力交戰。
王策彎腰抓了一把泥土,泥土是暗紅色,不知浸淫了多少將士的鮮血在其中。
細細的搓細。諸相如輕聲道:“從去年,各地的糧食產量都有一定的減少。北衙推測,估計明年的糧食產量,會比十四年前,降低大約一到兩成。”
王策輕輕歎氣:“希望……囤積了足夠的糧食。”他的聲線很輕,沒人聽見,他說的是“各國”,還是“北策府”。
“今年少數地區,已經有了一定的饑荒。”諸相如歎氣:“交戰引發的種植麵積減少,戰爭後勤襲擾戰,造成的軍糧損耗。是主因。”
為什麼會有戰靈軍?這個充滿懷疑的念頭,在心裏揮之不去。王策默不作聲。
收拾心情,王策甩了一個響指:“楊秀清,準備下一波衝鋒。”
楊秀清策馬趕去,大聲的呼喊麾下戰靈將領,準備下一波三十萬規模的衝鋒。
“阿皮。準備。”王策下令。
王策給東路安排了石達開為首的一批太平天國戰靈將領,以及二百萬起義軍團。給西路安排了李自成麾下的劉宗敏為首的一批戰靈將領,一樣是二百萬戰靈軍。
細心注意,就能發現,戰靈軍會充當炮灰,發動第一波衝鋒。第一波全線衝鋒,先是衝擊上陽軍的防線,憑數量的優勢,強行攻入上陽軍的防線。
戰靈軍的衝鋒和強攻,對上陽軍的遠程攻擊,形成了很大的牽製。
這一來,北唐軍就能交替隨後攻擊,強攻上陽軍的防線。
王策指指點點:“後置遠程武器,是相當不錯的一招。看來,我們的戰法被摸透了。”
地理的優勢,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北唐十餘年來的戰爭,每一次都按照既定的節奏和計劃來打,有條不紊。因此,對國力和兵力的損耗不大。
這許多因素,造就了很多的細微差異。
北唐的新一代軍事將領,較為沉穩老練,較為全麵,但暫時還沒有一個能成長到能統帥大軍團的地步。
上陽的新一代將領,大多是急驟崛起成名,多有趕鴨子上架的事,較為激情,獨當一麵的將領誕生了好幾個。
北唐軍的將士,始終保持銳氣,有充分的士氣和決心,是旭日初升。上陽軍的將士,連續征戰,戰爭經驗更豐富,但也不免整體疲乏。
富饒的南方人和苦寒的北方人,作戰意誌肯定是有些許的差別。這麼說是有一點地域偏見的嫌疑,但其實是存在的。
上陽軍多次擴軍,將士的修為水準,不免有一些被拉低了。
北唐軍對上陽軍,其實有不少細微的綜合優勢。
今天,是大會戰爆發後的第十八天,殺俘之後的第六天。
上陽軍的處境很糟。
大會戰的第一天,上陽軍被全線打退八十裏,被俘者,戰死者高達四十萬。
第一天的後撤,成了上陽軍處境的濃縮。在北唐軍每一天的攻勢下,斷斷續續的被迫後撤,這成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好在上陽軍有一個九洲最頂尖的統帥,憑殺俘事件,重振士氣,令上陽軍將士一直憋著一口氣。
傅希文維持,甚至壯大了上陽軍的士氣,維持上陽軍在連戰連撤後的士氣。然而,他無法讓自己的處境好轉。
殺俘事件,配合北衙的謠言,給了傅希文很大困擾,恰到好處的擊中上陽軍新老勢力的尖銳矛盾。
上陽軍中老將,未必不知道這是北唐的謠言和策略。然而,很多事不是你知道,就能冷靜下來的,被俘的十多萬將士,被屠殺的十多萬將士,都是血淋淋的真實。
傅希文能察覺,他的命令已經沒有之前奏效了,憑一個統帥的直覺,失去了原本如臂使指的感覺。
殺俘,配合謠言,真的很毒。
幾天來,他一直沒好好休息,旁人以為他是擔心位置。其實,沒人知道令他無法入睡的,是戰局變化。
十八天來,王策再沒有發動媲美第一天的大規模攻勢。
憑直覺,傅希文察覺更大的潛在危機。王策在等什麼?
等上陽國內對他傅希文的處置?
等戰靈軍和北唐軍磨合?等戰靈軍演練戰術?
天妖王策,以詭計多端聞名天下,傅希文不敢。其實,王策演練戰術,並磨合戰靈軍和北唐軍的意圖,相當明顯。
大會戰的十八天來,上陽軍一直在謀求各種戰術,一心破解王策的戰靈軍衝鋒戰術,並且做出了譬如遠程武器後置等針對性措施。
可是,戰靈軍和北唐軍也對此,做出了種種戰術變化,並且在實戰中演練各種協同作戰。
難,難,難。
傅希文心頭醞釀這三個字,王策的“沒有戰略,沒有戰術”,已經被他知道了。可這,真的沒辦法破解。
斷斷續續,王策動員了上千萬戰靈軍,戰死過半。可傅希文依然沒有看見枯竭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