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本章的時候,我就已經刪了一千多字,才壓到五千字的。鬱悶,難道七百章還結束不了?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的,其實最後一戰並不占篇幅。啊啊啊,還是求票吧。
北策和大律之戰爆發,世人稱之為“律策大會戰”。
和北策早早確定最高指揮官不一樣,大律遲遲沒有決定誰來擔任最高統帥,也有遲遲未能進入狀態的嫌疑。
大律軍最高統帥之爭,乃是北陸侯和武侯之爭。此乃一目了然的。
大律前幾年,專門起複這兩名退休多年的兩代名將,肯定不是起複來玩耍的。
外界以為,是北陸侯和武侯互相爭權,卻是大錯特錯,不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雖然北陸侯和武侯不見得是什麼君子。
和爭權不相幹。北陸侯和武侯不一定就很想接下這個燙手山芋,和戰靈軍作戰,實在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身為軍人,肯定也想和戰靈軍交手。這種心癢難搔,見獵心喜的滋味,總是有的。
不過,傅希文也是前車之鑒。稍有不慎,一個戰敗,那就一生英名盡喪,顏麵掃地。
何況,此乃大律最重大的戰事,勢必將會關係國運存亡。個人的意願已經很微乎其微了,北陸侯和武侯實在沒理由爭先恐後的搶奪這個。
話說回來,當今大律有能力有經驗,有傑出軍事水準的,能統禦超過五百萬大軍的大統帥,說來說去,也隻有北陸侯和武侯這兩位了。
如果單說現役的,普天之下,恐怕除了王策之外,一個都沒有。其中一方就統禦三百萬大軍,那是何等規模,豈會等同兒戲。
放眼全世界不會超過八個。這其中,包括已經退休的。
律策之戰,從一開始,全世界都知道,北策一方的最高統帥,百分之兩千會是王策。
大律一方,要麼是北陸侯,要麼是武侯。大律這個時候,在這種關係國運存亡的一戰,絕對不會交給夜放天。哪怕夜放天是新一代名將。
實際上,遲遲沒能決定的,不是大統帥之位,而是此次大會戰的戰略思想。
唯一能結束紛爭的,隻有律帝。為了結束戰略思想的分歧,為了盡快給大軍找到一個統帥,律帝悄然在流梟等武帝的陪同下,抵達前線。
饒是律帝有氣魄,親臨前線,一眼看見這分明漫無邊際的戰靈軍海洋,也不由倒抽一口涼氣。
多,實在太多了。律帝也好,誰都好,一輩子活下來,肯定都沒有看見過這麼多的戰靈軍。
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真的會很可怕。
北陸侯充滿驚悚,旋兒冷靜下來:“每次攻防,會出動多少?”他指的是常規攻防。
“單隻西南戰區,每次三十萬到五十萬之間。”前線主將看著北陸侯,神色充滿恭敬:“以炮灰軍發動強攻,並掩護,主力戰靈軍混合北策軍搶攻。”
“每次大約殺死十萬到二十萬炮灰軍,主力和北策軍大約五千到一萬之間。我軍每次陣亡約為一萬餘。”
北陸侯敏銳的察覺陣亡二字,瞄了扈寶一眼:“錦營情報沒錯。和戰靈軍交戰,陣亡率是較高。”不是王策故意的,這是戰靈軍自身的特點。
一臉鐵毅之色的武侯關注的是其他:“三線戰場,約莫三日一次攻防。王策每一次會出動上百萬炮灰軍。”
瞄了一眼,前線主將知曉其意,低聲道:“主力戰靈軍,每次約有十萬出戰。”
北陸侯和武侯凝重的眺望戰場,互相看了一眼:“也就是說,王策每三日在三線戰場,出動百萬炮灰軍,三十萬主力。”
“以王策的頭腦和軍事素養,不會不知道,此戰至少要打上半年。”
律帝安靜的聆聽,不太懂得軍事的他,暫時不太明白這其中蘊藏著什麼東西。
北陸侯心情沉重,低聲道:“陛下,每三日王策就能出動如此規模的戰靈軍。莫說持續半年,就是三個月,那會是多麼龐大的數目?”
“主力戰靈軍的數目不好判斷,但是,炮灰軍,恐怕……”輕鬆的,從數據就能推測,王策的炮灰軍團至少能達到多麼恐怖的一個數字。
絕對不會少於三千萬的炮灰軍團。
一句“我同意集中兵力”的話,湧在喉嚨,差一點就被武侯說了出來。
分散兵力,會有好有壞,壞處就在於失去了戰場主動權,陷入被動。道理很簡單,你大律分散兵力,引誘我王策分散兵力,難道我就一定要應戰?
當然不。王策大可潛入大律,玩一招漂亮的敵後作戰。可王策如果空投三千萬炮灰軍團,在大律境內大肆攻伐破壞……武侯鼻尖凝出一滴汗珠,竟然臉色有些鐵青。
帝王三寶,是很奇妙的寶物。沒人知曉是怎麼誕生的,更像是天地間自動生成的。
帝王三寶,汲取的,仰賴的,是本土的天地人三氣。在本土,是最強大的,一旦去了境外,那就會衰弱。其中的九五袍和真龍璽,甚至會失去效用。
唯一能在境外效用不變的,隻有代表殺伐戰爭的天子劍。
古往今來的人皇,絕對不會輕易離開本土。以史為鑒,十代人皇中一個最短命的,就是自大的離開了本土,結果被超過二十名武帝聞風而來,聯袂一並幹掉了。
五千年曆史上,九成九的無上武帝,都是壽歸正寢。但絕對不是沒有慘遭橫死的先例,寂滅就是一個典型。
人皇的無敵,一半是靠無上境修為,一半是靠帝王三寶。隻要不是過度膨脹,人皇是不會輕易冒險離開本土的。
其實,前線大本營的位置,設立在大律邊境,靠近戰場方向。就相當一個中轉站,方便律帝,不必離開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