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2章 霸權之戰(3 / 3)

“王策是北唐皇儲。”武侯忽然插嘴:“北策府和北唐若然合在一起……”無疑,王策是北唐和北策府的紐帶。

王策沒有合並北唐和北策府的意思,但架不住外人會這麼聯想。唐帝利用王策聲勢,誤導外人的意思,也就那麼幾個人知曉。

北唐和平吞下東寧,橫掃中部,已是一統半個東洲了。雄心勃勃的大肆擴軍,哪怕沒有王策和戰靈軍,如無意外,三年內多半能一統東洲。

說白了,大律和北唐,現在是東風和西風的關係。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反過來。

大律不敢等,不敢拖。拖個三年,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就不是大律,而是北唐了。

此戰,是最重大的一統之戰。不是北唐,就是大律,誰在保留元氣的前提下戰勝,誰就能勢如破竹的成為九洲至尊。

律帝細心斟酌,慢慢的說:“重點是王策,重點,更加是天下。是北唐,是我大律,誰能一統天下,就在此一舉。”

“此乃……”律帝緩緩道:“傾國之戰!”

“今次,是大律傾國之戰。”

王策也在闡述,輕輕的一笑:“重點,不是我,而是天下。我不想承認,但必須承認,流龍城是一個極有氣魄的皇帝。”

“明眼人都能看出,北策府和北唐是唇寒齒亡的關係。北策府倘若頂不住大律攻勢,北唐則覆滅。倘若頂住,北唐則成為唯一能與大律爭霸的國家。”

“若擊敗大律,北唐將會一統天下。”

大本營堂上,包括海棠妹子和滕沫,很多人都聽出來了。王策不光是在向部下描述戰局,也是在給北唐派來的紀藏等人當政委,做思想工作。

不是為北唐而戰,北唐的增援大軍,能發揮多少戰鬥力,真不好說。王策的思想工作是很有必要的,至少也要指出,此戰對北唐的意義是多麼重大。

王策耐人尋味的目光,徐徐掃過燕自愁顏鼎等人:“做不好的,就滾蛋。”

紀藏等來自安原府和北疆府的將領,無不臉色漲紅鐵青。

“原諒我,就是這麼直接。”王策輕蔑的冷笑:“不服氣,就滾蛋。”

王策上輩子不是政委,也沒耐心搞太細致的思想工作,冷冷道:“大律終止其他軍事行動,北唐也終止所有軍事行動,專注派遣一百二十萬大軍增援。”

“為什麼要這麼做,你們自己有腦袋,自己想。”

沒心情和紀藏等人多說,王策轉臉,指點很大的沙盤:“大律已出動五百多萬大軍加入戰場,分為三線。此外,半年前,大律從南方挑選,抽調三百萬仆從軍。”

“這三百萬仆從軍,分別駐紮在東南和西南的五千裏外。其中一百萬已是北上參戰,其他二百萬正在北上。”

“大律本土軍,約為四百萬。其中二百萬已參戰,約有八十萬到五十萬之間的本土軍坐鎮中部和南部。本土,僅剩一百餘萬。”

顏鼎,燕自愁,鍾雲寂,管縉雲,裴語琳,等來自北唐的高級將領。

滕沫,韓邑等本土將領。郭少潛,卓昊少數幾名已對北策府誕生幾分凝聚力的前北唐將領。所有人收斂心神,細心聆聽。

王策指指沙盤:“也就是說,大律的紙麵上的兵力基本一目了然。”一頓:“袁川,你說。”

“根據作戰部和錦衣衛的聯袂估算,六百萬仆從軍,已差不多是極限了。”袁川神色並不輕鬆:“如無意外,大律不太可能再從南方抽調仆從軍。”

王策點頭,補充:“有經濟,也有政治上的原因,都會迫使大律無法再抽調仆從軍。”政治上的原因不必說,經濟上,哪怕大律是吸北洲的鮮血來發動戰爭,也不可能無限度。

所以,大律在戰爭爆發之前,和當時,分為兩次,抽調仆從軍北上,實在是一個非常非常聰明的做法。

否則,若在戰爭爆發一段時間後,再來抽調,一來是地域太大,趕不及,二來也是很容易引起中部和南部的不穩定。

是律帝的手筆?北陸侯,武侯?王策不敢大意。

顏鼎表示了一下,站起來說:“策帥,都說大律能動員本土八百萬大軍……”

袁川解釋:“過去三十年來,大律軍有三百萬服役過的老兵退役。上一次大律軍擴編,已重新招募了其中較為年輕的八十萬,和新兵混編為十二個軍團。”

“其中,一部分年紀已超過五十歲。我等估算,認為大律接下來能重新動員募集的老兵,大約為百萬。按大律軍的習慣,會和新兵一比一的混編。”

眾人倒抽一口涼氣,那豈不是說大律本土軍能達到六百萬?

王策神色不變,從大律的許多信息,錦衣衛和作戰部推算,認為大律真的能動員八百萬大軍。不過,那會超過極限,和北唐小心翼翼把本土軍控製在二百五十萬以內是同樣的道理。

王策扣指,驚醒眾多震駭的高級將領,冷峻的目光環顧:“諸位,我們目前麵臨的,是五百多萬大律軍。”

“未來,當剩下二百萬仆從軍抵達,這個數字會達到七百萬。倘若,大律動員本土軍,則將會逼近千萬。”

眾將的氣都喘不過來了。不是說笑的,是真正的一千萬,是能投入戰場的數目。

往上數五千年,這是從未有過的規模。

王策眯眼,清澈的笑了笑:“沒錯,我們很可能會遭遇古往今來,參戰人數最多的一次大決戰。”

“諸位必須明了,並且必須謹記。我的策略是……”

王策從牙關中吐出石破天驚的兩個字:“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