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導讀:真切展示變革鄉村的軌跡(1 / 2)

楊占平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民為主體的國家。於是,曆史上農民總是在每一次社會變革和重大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推動時代進步的中堅力量。就以近百年來說,中國農民事實上已經經曆了幾次根本性的變革: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誌,是讓農民從“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下解放出來,做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顯示包產到戶政策英明的佐證,是讓農民從饑餓或半饑餓狀態中解放出來,逐步過上了溫飽和小康日子;村民自治製度推行的價值,是讓農民從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製的桎梏中掙脫出來,開始真正體現出自己管理自己的意義,農村確實在向民主政治的大道邁進。可以說,中國農村發展史,在一定意義上也是變革史。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農業、農民、農村問題(即“三農問題”),卻是近年來中國最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並且已經成為影響國家未來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關係到我們整個民族命運的前途。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在不斷拉大,農民與城市人的生活水平不可同日而語,農業的效益與工業和服務業的效益難以相比。中國的改革本來是從農村開始的,可現在農民陷入了艱難之中。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農村改革就基本停滯了。如何提高農民的收入、如何減輕農民的負擔、如何改變農村的產業結構等,成了社會話語中的關鍵詞。如果解決不好“三農問題”,我們通過二十多年努力奮鬥,好不容易創造出的改革開放的成果,就有可能毀於一旦。在城市變得日新月異的今天,還有上億農民兄弟卻過著艱難而沉重的日子,所有具備責任感的人都不能不作深刻的反思,文學創作當然也不能置之度外。因此,變革中的現實鄉村為作家的小說創作提供了極大可能,自然也就為我們編選這部作品集創造了機遇。

筆者注意到,表現變革村莊的小說作品,從來就是中國農村題材小說創作的主要內容。上溯到“五四”至“文革”期間,這類小說就曾經比較活躍,像魯迅先生,在他的鄉村小說創作中,就集中表達了知識分子探索與改革國民性的啟蒙主義思想。20世紀五六十年代周立波的《山鄉巨變》、趙樹理的《三裏灣》和柳青的《創業史》等,更是直接表現鄉村的變革;尤其是以趙樹理為核心的“山藥蛋派”作家群體的作品,就是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農民的思想矛盾、心理狀態和精神風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鄉村小說創作一直占據整個中國小說的半壁江山,而其中表現變革村莊內容的又是主流。我們能夠列舉出許許多多曾經影響過一代又一代讀者的作品來,能夠列舉出一個又一個留給人們記憶的典型人物來,能夠列舉出一段又一段深刻揭示尖銳問題的故事情節來。入選本書的作品,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卻能代表整個創作的走向,讀者從20世紀80年代的《剪輯錯了的故事》、《鄉場上》、《血魂》、《葫蘆溝今昔》,20世紀90年代的《萬家訴訟》、《分享艱難》、《製造聲音》,到21世紀的《金雞岩》、《人民政府愛人民》、《美滿家庭》等作品中,可以讀出這類小說的思想與藝術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