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了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在冰雪南極發生的故事。

為了和平利用南極,1984年11月20日中國派出了第一支南極科學考察隊,首次登上南極洲,在南極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從此,中國開始了連續30年不間斷的南極科學考察探險活動。

2014年,是我國開展極地科學考察30周年,也是建立南極長城站30周年,建立南極中山站25周年,建立南極昆侖站5周年,同時也是《南極條約》締約55周年。在中國極地科考已屆“而立”之際,中國的科學家已經和世界各國科學家一道,充分利用南極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開展了多學科考察研究,發揮了獨特作用。

30年南極科考,30支科學考察隊遠赴南極,每一次都曆經艱辛,每一次都有令人難忘的故事。當然,正如南極變幻莫測的天氣和冰山,每一次也會遇到特殊的困難,甚至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危險。

2013年-2014年,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所經曆的故事,就值得濃墨書寫並鐫刻在中國南極科考曆史紀念碑上的顯要位置。

中國第30次南極科考隊,乘“雪龍”號船,於2013年11月7日從上海啟航,去執行一次不同尋常的任務,即在南極建立中國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同時為長城站、中山站進行物資補給和人員的替換,為新建考察站開展地質勘測調查,並進行首次環南極大陸的航行科考。

就在這次考察中,第30次南極科考隊創造了比原定任務更偉大的壯舉:在南極執行任務的“雪龍”號船收到求救信號,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客輪被困在南極厚厚的浮冰中,失去機動能力,中國、法國、澳大利亞和美國都派出各自在南極執行科考任務的破冰船展開國際救援行動。中國“雪龍”號船一馬當先,最先靠近俄船,派出“雪鷹12”直升機成功救出52名乘客。由於受南極天氣急劇變化的影響,考察隊和“雪龍”號船自身卻被困在厚厚的浮冰區內。經過4天時間,在考察隊員的共同努力下,憑借頑強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術,奇跡般地突破了海冰的圍困,全體科考隊員和“雪龍”號船自救脫險成功。

許多國外媒體稱此次南極救援行動有如“好萊塢大片”,是一次成功的國際合作,盛讚“雪龍”號船是“Hero”,中國應該為此感到自豪。

國內媒體評論“雪龍”號船奮不顧身營救俄船,即使在救人後自身陷入困境,依然鎮定自若,積極設法擺脫險境。“雪龍”號船突出重冰區展示了中國科考船的能力,正是中國履行國際義務態度的一個縮影,體現了一個勇於擔當、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在“雪龍”號船上親身經曆救援並脫困的考察隊員的感覺,卻沒有像媒體報道的那麼“熱鬧”。在他們看來,在冰雪南極進行科考探險,遇到這樣的情況是很“平淡”的事,別人遇險就應該救助,自己碰到困難就應該想辦法克服,一切都是那麼自然,一切仿佛都出自“本能”。

我們讚賞第30次南極科考隊和“雪龍”號船的創舉,我們更讚賞他們遇到險情和獲得成功後的“平淡”。這種行為和態度,正在積累形成中國南極科考事業的一種文化,進而發揚和光大了“愛國、求實、創新、拚搏”的南極精神。

在南極精神的鼓舞下,中國的南極科考事業一定會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更大的貢獻。

蓋廣生

2014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