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丹計盡問田生,易水悲歌壯士行。
嗟爾有心雖苦拙,區區兩死一無成。
韓非子雖然磕巴,卻有著精準毒辣洞悉的思想和一針見血的文章。他早已明確指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儒家利用文章擾亂法紀,狡辯顛倒黑白,遊俠使用武力欺人違犯禁令。這些正是比拆遷和上訪更為嚴重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可惜當時的諸侯君主們早已脫離了禮教的束縛,偏離了真理的大道。以“戰國四公子”為代表的統治階級,興起了唯才是用的禮賢之風,反而成為國家混亂的根源。
犯法的本該判罪,而那些儒生卻靠著文章學說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該處罰,而那些遊俠卻靠著充當刺客得到豢養。
諸子百家不乏精英,執劍之士也就真的猛士。但荊軻不是。
“荊卿好讀書擊劍”,好讀書和擊劍是那個時代士人的兩門必修課,隻能說明他不是農民,不種地。注意,是“好”而不是“善”。在之後所有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中,我們隻能認為他是一個“文不能安邦,吾不能定國”,有南郭先生之遺風的超級混混。隻是恰好,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被錯誤的選中,成為了一名悲劇英雄。
荊軻是生在衛國的齊國人,也可以說他是衛國人,祖籍齊國。很繞口的。
他原本姓慶。
齊桓公的後人。
齊桓公當然姓薑。
齊桓公有個兒子公子無虧,公子無虧又給齊桓公生了個大胖孫子叫公孫慶克,公孫慶克的兒子叫慶封。慶封那天不知道是喝高了還是發了神經,說老爹叫慶克,老子叫慶封,以後咱們這個家族就姓慶了,於是有了慶氏。這跟魯國的慶父倒沒啥關係。
慶封是個厲害的角色,經常的喝高了還發神經。齊靈公時候,慶封的大夫做的好好的,雖然不給人瞧病,但也不經常犯病。但齊靈公一死,不知是悲傷過度還是高興過度,神經病犯的是一塌糊塗,一發而不可收拾。先是廢除公子牙,立公子光為齊莊公,不久又與齊國大夫崔杼一起,宰了齊莊公,改立齊景公。這時,慶封好像又忽然明白了,弑君是不對的,為了主持正義,慶封以弑君罪滅掉了崔氏,獨霸朝政。
在齊國本來是高氏(齊文公之後)、國氏、管氏(管仲家族)、鮑氏(鮑叔牙家族)、隰氏(隰朋家族)、崔氏、慶氏、高氏(齊惠公之後)、欒氏、晏氏、陳氏(田氏)先後執政的。
其中鮑氏、高氏、欒氏三族看扁了慶封和他的兒子慶舍,於是殺死了慶舍,屠殺慶氏宗族。幸虧慶封跑得快,逃到了吳國。
電影《天朝王國》中巴裏安的父親在受到攻擊時,敵人說:我們不傷害領主。這可能是貴族對自己的包容和寬恕。而這種包容和寬恕在當時的吳王身上表現尤為突出。
吳王把朱方(春秋時吳地名,今江蘇鎮江東南)封給慶封。
慶氏宗室聞訊趕來相聚,從此,慶氏比在齊國時還要富裕。
可惜,不是所有的貴族都有高尚的情操。楚靈王就不是一個高尚的、純粹的、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你伐吳,就罰吳吧!偏偏不務正業,令屈申破朱方,殺慶封,滅其族。
到漢朝時,因避諱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氏改姓賀,也有改姓荊的。那是後話。
到荊軻這輩子人,也就是個衣食無憂的“士”,算不上貴族了。齊國國君的位子早落到了田氏的屁股下,稱了東帝,又不稱帝了,有點兒亂先不說了。反正跟荊軻沒什麼關係了。
士,既不是農民,也不是貴族。是介於農民和貴族之間的一群人。他們沒有貴族的世襲政治地位,或巨額財富,卻也不必跟農民一樣為生活勞碌。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學習和思考。有的人學成了,成為重臣名將,甚至宗師偉人。也有人徒有虛名,空談誤國。
荊軻在當時還是蠻有名的。在衛國,就被稱作慶卿。卿,不是至高官,卻是美稱。後來到了燕國,人們稱他荊卿甚至荊叔,尊敬之情,溢於言表。燕國人把慶讀作荊,實在是因為舌頭發硬,絕沒有給人家改性的意思,畢竟還沒有到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