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文學現象研究(一)(3)(1 / 3)

汶川地震震驚了中國。在血與火的考驗麵前,在血淋淋的殘酷現實麵前,報告文學作家毅然地以筆為槍,以筆為旗,英勇地投入戰鬥。許多作家在地震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奔赴救災現場,冒著生命危險穿越死城北川、映秀等,見證災難,體悟民瘼,尋找發現凡人英雄,撰寫了一大批生動感人的作品,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作品,不僅真實地記錄了國家發展史上災難的一頁,描述了地震給中國和中國人民帶來的嚴重摧殘:財產人員損失、巨大傷亡和身心重創,同時更注重彰顯中華民族在災難麵前的英勇頑強,百折不撓,以人為本,科學抗災,表現了生命的堅韌和珍貴,人性、人格的崇高與偉大,在民族心靈史上寫下了光彩照人的篇章。

在圖書出版方麵,全國各地出版社積極參與抗震救災主題圖書的策劃、編寫和出版,形成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出版史上罕見的一道出版景觀。各類相關作品總數據統計在800種以上。這些作品,多半是紀實文學。其中,一部分是新聞記者、媒體等采寫的通訊、特寫、報導彙編等,如新華出版社5-6月推出的《中國汶川抗震救災紀實》及續集和《新華社記者抗震救災親曆記》,鳳凰衛視出版中心編著的《汶川十日》(湖南文藝出版社6月);一部分是各地宣傳部門、軍隊係統組織采寫、編輯出版的抗震救災紀實。

各種文學期刊、報紙副刊等幾無例外地大量刊發抗震救災或與之相關主題的文學作品,《文藝報》《南方周末》《中國作家·紀實》《北京文學》等還出版了不少專版和專刊,集束式地推出一批報告文學,佳作頻現,史所罕見。

四、2008年1、2月間發生在南方部分省區的雨雪冰凍災害是國家麵臨的另一場嚴峻考驗。報告文學同樣“在場”,並且積極參與抗冰,自覺擔負起自己的職責。本年度有一批作品專注於描寫和反映這場英勇卓絕的抗冰鬥爭,澆築弘揚抗冰精神。

電力是抗冰決勝的關鍵,徐劍的《冰冷血熱》(中國電力出版社5月)以較短的時間采寫,描繪了鐵路、電力、公路交通等各方麵抗冰情況,重點敘述了國家電網公司為保電力供應所作出的艱難努力,突出展現了在大災麵前全社會同心協力、互幫互助、共克時艱、共度難關的精神風貌。國家電網公司編輯的《冰雪戰歌——國家電網公司抗冰搶險文學作品集》(中國電力出版社3月)則基本上反映了電力戰線抗冰的全景,其中曾祥書以一個記者的敏銳,采寫了山西忻州電力公司全力支援湖南災區的感人事跡;衣向東《生命通道——巔峰決戰廣州春運》(《啄木鳥》4期)注目冰災嚴重影響下任務艱巨困難重重的春運。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編輯了《抗凝鬥冰眾誌成城——貴州省抗凝凍英雄譜》(貴州人民出版社3月)一書。廣東省作協組織作家集體趕赴受災一線采訪,於7月推出了由伊始、溫遠輝等人合著的《冰點燃燒》(花城出版社)一書。

除了時政報告外,其他題材和主題的報告文學也出現了一些值得稱道的作品。曆史紀實方麵,張正隆《槍杆子1949》(人民出版社9月)記述了1949年這一年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的換天變革,切取曆史的一個小小斷麵,以文學形式敘史,視角新穎,敘事生動而饒有趣味。為紀念知青上山下鄉40周年,賈宏圖撰寫了《我們的故事》(作家出版社1月),朱曉軍發表了《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北京文學·精彩閱讀》11期)。蔡桂林《國家大道——中國高速公路建設發展紀實》(河北大學出版社6月)運用散文筆法,全麵紀錄了中國高速公路建設發展宏偉壯美的曆程;趙瑜、柴然《開眼》(中國電力出版社12月)則以生動的筆墨描述了“戶戶通電”這一惠及億萬百姓的民生工程。胡世全《藥道》(湖北人民出版社2月)以解剖麻雀等方式生動講述宜昌藥業50年曆史。

焦點熱點問題方麵。對日本問題深有研究的胡平推出《情報日本》(東方出版中心5月),提出日本以情報立國這樣一個全新論斷,指出情報工作在日本現代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作用。哲夫的《執政能力——一個縣委書記的故事》是一部具有較好可讀性的政論體紀實作品。範香果的《中國村官——農村基層組織選舉備忘錄》(《啄木鳥》1期)關注我國基層政權建設,揭示其存在的種種困境和問題,具備較強的現實針對性。反腐法製題材方麵,朱曉軍續寫打假醫生陳曉蘭感人事跡的《一個醫生的救贖》(《當代》5期,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單行本),徐江善《藥監大鱷——鄭筱萸腐敗案始末》(《中國作家·紀實》2期)、澤津《一個罪惡靈魂的人性掙紮——全國A級逃犯張顯光人性探秘》(《北京文學·精彩閱讀》3期)是值得關注的篇什。生態報告方麵,方敏《熊貓史詩》(重慶出版社1月)頗富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