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文學現象研究(七)(2)(1 / 3)

外界對於文學批評的批評和文學批評界的自省,這些年一直沒有間斷。文學批評的問題,在於縮小了的批評,在麵對一個放大了的文壇,一個相對傳統的批評,在麵對一個活躍不羈的文壇。其實在30年的文學演進中,文學批評也發生了許多的變化,這種變化與自身的分泌、分化有關,也與傳媒的介入、網絡的參與有關。

概要地考察批評的變化與現狀,可以說當下的文學批評顯然是在不斷分泌和逐步分化,甚至也有“一分為三”的趨勢,這就是以傳統形態的批評家為主體的專業批評,以媒體業者及媒體文章為主角的媒體批評,以網絡作者尤其是博客文章為主幹的網絡批評。這樣三種類型的批評的共存與共競,構成了當今文學與文化批評的基本態勢,並以各自的方式與特色支撐著新局和影響著受眾。

傳統形態的文學批評,大致由兩類批評家構成。一類是就職於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當代文學教研工作者,他們或者有著較好的文藝理論根基,或者有著深厚的現代文學功底,他們的文學批評更多地體現出文學研究的特質,在話題的選取與論題的闡述上,也相對地以沉穩紮實見長。研討當代文學中一些相對穩定的現象與一些比較重大的問題,是他們的強項之所在。另一類是供職於作協、文聯係統和一些文化部門的文學批評從業者,他們因為較多地閱讀作品和長期跟蹤文學現狀,對於文學發展中的動向與走向,文學創作中的新人與新作等,更有興趣也更為敏感,常常在及時性的論評與“現場感”的解說中,表現出審美的敏動與批評的靈動。這樣的兩種批評群體與批評類型的相互聯結與彼此呼應,構成了當下傳統形態文學批評的基本陣勢,一些專業的文藝報刊、一些專題的作品研討,是這種文學批評的兩個基本陣地與主要活動方式。這種批評雖然影響愈見縮小,但它以專業的性質和美學的品質在總體文學批評與文學活動中,仍在起著主導性與引領性的作用。

媒體批評,是伴隨著近年來媒體的強勢崛起和持續發展逐步凸顯出來的。它的基本隊伍構成,主要是有關報刊、網站與電台、電視台中專事文學、文化新聞及文藝副刊、讀書欄目的記者與編輯,以及背後依托的各類媒體平台。當這些不盡相同的媒體,涉及到文學與文化領域的現象的采訪與報道之後,便會顯現出媒體行當所特有或所通行的一些基本取向,那就是從找“焦點”、造“熱點”的職業需要出發,把現象話題化,把事情事件化,更有甚者,可能還會在引申之後趨向戲劇化,引向娛樂化。無論是一部作品的問世,還是一種傾向的發生,媒體是否關注和怎樣關注,都顯得十分重要。同一場座談研討,同一部作家作品,都會出現角度不一、側重不同的報道與評說,這都與不同的媒體人和不同的媒體平台密切相關。有時候,作家寫了什麼,評論家說了什麼,人們也隻有通過媒體的紹介才能夠略知一二。而通常經由媒體報道出來的,也是經過了一定的擇選,經過了媒體人的浸潤。因為媒體是輿論的工具,信息的管道,所以媒體批評對於社會受眾的影響廣泛,具有某種不可替代性,成為傳統形態文學批評的重要又必要的補充。

網絡批評原來並不怎麼彰顯,原因在於這類批評的文章與言論並不多見,即便有一些近似於批評的文章,也往往被那些作品性的寫作與炒作所遮蔽。但近年以來,這種狀況由於網絡傳媒的趨於成熟和博客寫作的愈演愈烈,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改變,網絡批評逐漸顯露端倪並迅速發展起來。它的基本表現形態,主要為門戶網站、文學網站中的批評性文章和博客寫作中的批評性言論。這些文章與言論的作者,包括了各色人等,其中還不乏專業人士,但因為網絡寫作的自由與率性,以及某些時候的隱身與匿名,這些文章與言論,普遍以犀利、尖刻和酷評見長,並帶有相當的草根性與民間化傾向。因為博客寫作的普遍性、互動性與鏈接性,使得網絡批評活力四射,影響也越來越大。無論是批評一種現象,評說一部作品,談論一個人物,抑或是自我聲明,自我辯誣,自我澄清,網絡文章與言論都會在網際迅即傳播,廣為流傳,並為紙質傳媒所迅即轉載和廣為擴散,為更多的人們所知曉。從目前的情形看,網絡批評的內容還比較紛紜與龐雜,帶有極其強烈的個人化色彩和隨意性特點,其普遍涉及的內容與總體上的傾向,與其說是一種文學批評,不如說是一種文化批評、社會批評。但剛剛生成和正在成型,卻表現出極強的生長力、影響力與輻射力,個中包含的能量、潛質與前景,卻是完全不可小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