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藝術(一)(1)(1 / 3)

中國曲藝:回望與斷想

吳文科

剛剛過去的2008年,既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悲喜交加難忘的一年,也是中國的曲藝事業值得回眸和總結的重要一年。

這一年,廣大曲藝工作者不僅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以自己的藝術撫慰並激發過地震災區受難同胞的滴血心靈和不屈精神,參與並賦予了人文奧運以曲藝文化的獨特神韻;而且適逢本行業的兩大盛事——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的評選頒獎活動和第六屆中國曲藝節的隆重舉辦;同時,在舉國上下以各種方式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曆史時刻,曲藝界也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包括論壇研討,回顧和總結30年來曲藝事業的發展與經驗,尋找和探討製約自身發展的弊端與問題。應當說,對於中國的曲藝界來說,這一年也是一個很不平凡的年份。

首先,曲藝人在國家有難、同胞受災的緊要時刻,都沒缺席且衝鋒在前。包括去年2月5日晚在首都北京民族宮大劇院舉辦的“愛心化冰雪真情暖人間——曲藝界抗冰雪賑災大義演”,86位知名演員積極參與,為中國南方受災地區募集各方善款近1600萬元;也包括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兩天,中國曲協向全國的曲藝家和曲藝工作者發出一切為了災區、全力支援災區的倡議,組織創演服務抗震救災的宣傳鼓動性節目,積極參與“抗震希望小學”建設的公益捐助活動,並在《曲藝》雜誌推出抗震救災題材的專版曲本作品。充分展現了曲藝作為文藝“輕騎兵”的優良藝術傳統和曲藝家心係祖國、服務大局的良好精神風貌。

其次,繼在7月下旬成功舉辦“第三屆全國少兒曲藝大賽”之後,中國曲協從連續三屆全國少兒曲藝大賽的優秀獲獎選手中選拔出20名“奧運曲藝小使者”,在8月15日走進奧運村的“龍騰神州”祥雲劇場,他們用精彩可愛的演出,向中外賓朋展示了中國曲藝的魅力,送去全國曲藝界和曲藝愛好者對北京奧運的熱情祝福。在向世界展示中國曲藝風采的同時,也豐富了人文奧運的現實內涵。

特別是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的評選頒獎活動和第六屆中國曲藝節的隆重舉辦,通過分賽場的展示競賽和落地“曲藝之鄉”的交流展演,不僅集中檢閱和表彰了近年曲藝在曲本創作、舞台表演和人才培養等方麵的主要成就,而且在檢視自身和服務大眾的過程中促進了當下曲藝的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本屆“牡丹獎”評選中產生的第二批“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繼上屆評出首批10位曲藝大家之後,以馬力、王兆一、王毓寶、朱光鬥、李文華、劉宗琴、楊乃珍、郭文秋、徐京力、黃楓10個熠熠生輝的響亮名字,又一次昭示著中國曲藝在當代發展的輝煌與高度。他們與1月份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的66位曲藝傳承人一道,共同為中青年曲藝家的成長進步和不懈追求,確立著標杆,樹立著榜樣,意義不言而喻。而7位“新人獎”獲得者的新鮮出爐,與5月初結束的“第四屆CCTV相聲大賽”等推出的獲獎新人一道,預示著曲藝的薪火相傳後繼有人!

而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主題論壇活動中,第六屆中國曲藝節期間在河南平頂山市舉辦的“改革創新之路——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曲藝的回顧與展望”高峰論壇和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發起主持並與廣州市文化局聯合舉辦的以“回望與前瞻: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曲藝團長高峰(廣州)論壇”較有特色,並發出了許多值得深入思考的有益聲音。如在“改革創新之路”論壇上,中國曲協名譽主席羅揚同誌重申了他在第五屆“牡丹獎”頒獎期間於南京舉辦的以“曲藝的困境與出路”為題的論壇上講過的當前曲藝發展存在的“一些困難與問題”,包括“曲藝創作滯後,好的中長篇曲藝作品尤其缺乏”;“曲藝表演和音樂唱腔改革創新中,不注意曲藝的基本特點,盲目追求戲劇化、歌舞化的傾向”;“曲藝研究和評論還相當薄弱,‘好處說好,壞處說壞’的少,捧場的多,提出批評意見的少,百家爭鳴的風氣還沒有形成”;“曲藝發展還不平衡,大部分農村曲藝處於自流狀態,日趨萎縮”。中國曲協顧問朱光鬥同誌提出的“要重視曲藝作家的培養,提高曲本創作的報酬,推動曲藝創演的良性發展”等等意見,這些都切中肯綮,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又如“第二屆中國曲藝團長高峰(廣州)論壇”結束時,與會的60多名代表共同發出的《倡議書》中所提出的“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全麵總結改革開放30年來曲藝團發展的經驗教訓,深入切實思考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程中曲藝團的職能與使命,組織創作和演出更多更好的曲藝精品節目,不斷滿足廣大群眾的曲藝欣賞需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實事求是地穩妥推進自身的體製與機製改革。在改革和發展實踐中,堅持把服務群眾曲藝欣賞需求和繁榮曲藝舞台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解放和發展藝術生產力作為衡量標準,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但以社會效益為先的原則”;“在曲藝的藝術教育尚未全麵實現現代轉型的情勢下,曲藝團還應堅持自行培養人才的傳統做法,通過吸納和招收青年曲藝愛好者,積極培養新生力量,努力孵化專業人才,為自身發展積蓄力量”和“一個時期以來,曲藝節目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內容上格調上的粗鄙化、淺陋化和低俗化傾向,曲藝革新中普遍存在著“歌舞化”和“戲劇(小品)化”偏誤;有些名為曲藝的表演,實為胡拚亂湊的雜耍,敗壞了曲藝的聲譽,破壞了曲藝的傳統。對於這些不良傾向,要自覺予以抵製。並通過自身的創演實踐,堅守曲藝的本體,遵循曲藝的規律,維護曲藝的特性,促使曲藝健康發展”等等倡議和呼籲,都很有意義,值得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