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藝術(四)(1)(1 / 3)

新中國美術60年:承傳圖新與時俱進

馮遠

中國美術跟隨著新中國的發展建設曆程,走過了60年不平凡的道路。回顧60年中國美術的發展變化,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國美術的每一次轉型與變革都是與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進步聯係在一起的。我們珍惜60年美術來之不易的成果,是因為我們曾經走過的艱難曲折,是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和社會進步為中國美術的繁榮與發展注入了活力,奠定了基礎。60年來,從美術觀念、內容、形式、技藝到創作、教學、研究、學術交流的不斷求索創新,幾代中國美術工作者以他們的勞動成果為人民、為曆史交出了無愧的答卷。

1949年新中國誕生,是決定中國現代曆史與文化發展走向的重大事件。毛澤東同誌在第一屆全國文代會上所做“因為你們都是人民需要的人,你們對於革命有好處,對人民有好處。因為人民需要你們,我們就有理由歡迎你們”的講話,確立了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思想作為建設新中國文化藝術事業的指導方針。來自解放區和全國各地的美術家首次會師北京,共商新中國美術發展大計,並且有係統地組織起來采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批評方法,努力發展為人民所需要的美術工作。經曆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中外文化碰撞既論爭、又互補的時代洗禮,延續了舊王朝的文化遺韻和西方藝術舶來國內與中國實際發生化合而萌生新文化諸種現象並存的過度時期,持有不同藝術觀念的美術家們先後參與了50年代初期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和文藝界的整風學習運動,使他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改變。批判沒落的西方現代藝術和腐朽的封建文化,改造世界觀,轉變立場和感情,改造舊文化,深入工農群眾建設新中國的火熱生活。跨入新時代的新老美術家,無一不真心誠意地接受著群眾性的批評教育和自我脫胎換骨的思想改造,他們受到人民當家作主的風發意氣感召,自覺貫徹執行黨的文藝方針,以群眾喜聞樂見的風格形式和樂觀積極的精神,反映新時代的革命鬥爭、生產運動和民眾生活,成為當時美術家努力的方向和創作的主流特征。

1956年至1958年,毛澤東同誌先後提出“在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在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的方針和詩歌創作“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對立統一”的藝術創作方法。廣大美術家的思想獲得解放,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他們從不同角度反映生活,追求個性化的風格樣式,湧現了一批新穎有質量的作品。但是隨之而來的“反右”運動使眾多知識分子、藝術家受到了批判打擊,抑製了藝術和學術領域本來正趨良好的發展態勢。60年代初,我黨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針對前一時期的“左傾”偏向,中宣部製訂並頒發了《關於當前文學藝術工作若幹問題的意見》,使文學藝術的創作再現生機,形成了短暫但卻寶貴的活躍期,“雙百”方針重獲尊重,藝術家們得以創作發表風格各異的優秀作品。

秉持著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創作的惟一源泉的理念,美術家們深入工廠、農村、部隊,向工農兵學習。國家文化主管部門先後組建畫院,著手改造美術教育。中國畫創作告別了文人畫情趣追求,轉向表現新生活,促進“新國畫運動”的開展。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吳湖帆等人為代表的老一輩畫家革故鼎新,另辟蹊徑,走出新路;於非闇、陳之佛、郭味蕖的工筆花鳥畫,傅抱石、關山月、趙望雲、李可染、石魯的山水畫求新等,從不同角度加入改造舊國畫的潮流,構建傳統繪畫形式在新時代的風骨神韻;而老一輩人物畫家林風眠、蔣兆和、吳作人、葉淺予和中年一代畫家黃胄、王盛烈、楊之光、方增先、劉文西等從素描、速寫入手,創作了一批反映工農大眾新形象的優秀作品。如中國畫《洪荒風雪》《粒粒皆辛苦》《八女投江》《江山如此多嬌》《轉戰陝北》《祖孫四代》等,油畫則以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吳作人的《齊白石像》、馮法祀的《劉胡蘭就義》、侯一民的《劉少奇同誌和安源礦工》、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蔡亮的《延安火炬》、王式廓的素描《血衣》等為代表,同時一批優秀的中青年油畫家如靳尚誼、聞立鵬、朱乃正等脫穎而出。版畫藝術獲得全麵發展,古元、彥涵、黃新波、黃永玉、李煥民、晁楣、趙宗藻等眾多具有鮮明地域特點的版畫家群體聲譽鵲起。雕塑則由劉開渠、曾竹韶、王朝聞、傅天仇、蕭傳玖、潘鶴領軍,創作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北京農展館群雕、《艱苦歲月》《收租院》群雕等具有民族風格、氣勢渾樸剛健的好作品。同時期的大眾美術質量水平也有較大提升,以反映新社會新氣象新風俗的新年畫和木板、月份牌年畫發行數量劇增。連環畫藝術湧現了《我要讀書》《十五貫》《山鄉巨變》《鐵道遊擊隊》等深受讀者喜愛的作品。宣傳畫、漫畫配合掀起社會主義建設高潮時期黨的中心任務,積極宣傳新中國建設成就,哈瓊文、錢大昕、華君武、方成、米穀、丁聰等畫家的作品擁有廣泛愛好者。廣大美術家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與人民打成一片,肩負起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戳力創作,不懈進取,用作品再現革命曆史風雲,描繪新中國建設者的嶄新風貌,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書寫了時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