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一些紀念廣場不是我們所說的廣場概念。這些廣場大氣,驚心動魄,其設計非常注重完整,用細節烘托出的完整,強烈的藝術氛圍,在默默中感染人。幾乎每一個廣場都是大手筆,給人的視覺和心靈造成無以複加的衝擊,讓人過目不忘。而這些廣場對加強愛國教育和振奮民族精神,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十分強悍地楔入到人們的意誌、意識中去,從而完成了廣場的作用,升華了廣場的意義。如若不信,試說二例。
聖彼得堡的圍城紀念廣場,說明書上叫“列寧格勒英雄保衛者紀念館”一些國內的書上又稱作“列寧格勒勝利廣場”。它分為上下兩層,非常奇特。底層是從被圍困的聖彼得堡城內方向走進去的,進去,我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露天圓形大廳,中間有一座叫《封鎖》的群雕像,全是在九百天圍城中因狂轟濫炸、饑寒交迫中而痛苦和悲傷的人:母親懷抱著炸死的孩子,士兵抱著餓斃的老人,一名婦女抱著倒下的丈夫……在這悲慟的雕塑周圍,十四盞長明燈在圓形的花崗石上燃燒著,不知從何處飄來的《無詞歌》的音樂在播放著,那凝重、悲壯的氣氛一下子就讓人鼻酸,不由地潸然淚下,真是太了不起了!在那搖曳的火焰和如泣如訴的音樂深處,我恍惚看到了一個民族不肯倒下的堅強的身影,一種誓死如歸的,不可戰勝的精神!
我們再向昏暗的地下紀念廳走去。設計者好像有意讓我們穿過深邃的曆史,去洞悉過去艱難歲月的奧秘。在入口處上方,鐫刻著詩人沃羅諾夫的詩句:“噢,石頭們!像人們一樣堅強吧!”確實如此,列寧格勒人,在九百個日夜的被德軍圍困中,比石頭更頑強。
走進那地下大廳,兩邊的牆上是兩幅巨大的鑲嵌畫,用馬賽克細心拚貼的,一幅為《圍困》,一幅為《勝利》。用花崗石砌成的基座的玻璃櫃裏,我們看到了蘇聯紅軍戰士的機槍,被子彈洞穿的鋼盔、洞穿的錢幣、洞穿的勳章,還有刺刀、黨、團員證。我們還看到了展覽者刻意放著的一把圍困中使用過的小提琴。我們聽見了琴聲,從戰壕裏傳來,這是俄羅斯人民性格中最柔軟也是最優美的一部分,渴望和平和幸福……這些東西沒有任何說明文字,實物就說明了一切。
在大廳的中間,玻璃櫃鄭重地存放著四位被圍困的見證者的日記,四本,它們被稱為“英雄日誌”,記敘了九百個日夜圍困的事情,白色的大理石英雄碑上,用黃金鐫刻著七百個保衛戰中英雄的名字。
在一個凹處,一張大銀幕上,正在放映一部十分鍾的記錄電影,是一部真實紀錄當年圍困時的紀錄片。片子十分陳舊模糊,循環不停地播放。在畫麵上我們看到歡送子弟兵上前線;戰士們在郊外挖戰壕迎敵;希特勒軍隊的進攻;涅瓦河和城內建築、街道被炸的慘狀,到處是斷壁殘垣,燃燒的大火、如山的死者;人們饑寒交迫,沒有食物;斷水後人們鑿開涅瓦河取水;一些人餓斃街頭;一些人把凍死的人用白布包裹著,放在雪撬上,在結冰的河麵上拉,拉向郊外去埋葬;雪堆裏有一具具凍死的屍體;圍困結束了,衛國戰爭勝利了,人們走上街頭慶賀……
這部片子的真實畫麵,比實物更能把參觀者帶向那段難忘的歲月,讓人們一下子就想起了美麗的聖彼得堡還有過如此慘痛的昨天,曆史和現實就這樣對接了。
從地下廳出來,聖彼得堡白夜季節的陽光明媚可人,上了一級級台階,就是高大的方尖碑,正對著德軍圍困的方向,也正是在此,蘇聯紅軍阻止了德軍進入城中。花崗石方尖碑隻是寫著八個阿拉伯數字,兩個年份:1941-1945。這是衛國戰爭的時間,人們一下就明白了。碑的基座下,為《勝利者》群像,有工人和士兵,象征著前方和後方團結一心。紀念碑的兩邊,是高大的長方形群雕,氣勢磅礴。一邊是《狙擊手》,一邊是《防禦》,同樣是表現前方、後方的人物,有士兵、飛行員、波羅的海艦隊水兵、遊擊隊員、狙擊手、女鑄工、防線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