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要成功首先認清自己(2)(1 / 3)

總之,自然界中,並沒有絕對的強弱,弱者是因為遇到了比他強的人,如果他找到了比他還弱的人,他就成了強者。在某種環境下是弱者,在另種環境下他就成了強者;現在是弱者,將來有可能是強者。強弱隻是相對的,要看你選擇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為誰作參照物。如果你是強者,不要驕傲,因為你身邊的人都是弱者;如果你是弱者也不要灰心,要選擇勇敢麵對,隻要你有信心,總有一天你也會成為強者的。

過則勿憚改

在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人們每日每時都要處理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但是,要麼由於經驗不足、情勢不明,要麼有意無意地把事情弄成僵局,甚至招致失敗,犯下這樣或那樣程度不同的過失和錯誤,害己殃人。錯誤和過失是客觀存在的,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

對待過失和錯誤,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像孔子所言,“過則勿憚改”,就是說要勇於改過。因為“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可見,孔子非常重視“改過”的行為。《史記·孔子世家》說:“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意思是說,君子能認識錯誤,承認錯誤,態度誠懇;小人對自己的錯誤,則往往虛偽地掩飾,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文過飾非”。這種掩飾過失和錯誤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了戰國時趙國名將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負荊請罪”這一成語也家喻戶曉。廉頗處世,起初缺乏全局觀念,計較個人名利,意氣用事,與藺相如比職位高低,並散布閑言中傷他,這是廉頗的過失。而藺相如識大體,顧大局,不計個人恩怨得失,甘願忍受屈辱,不與廉頗爭鋒,表現了他的寬宏大量和高尚品格,深受人們的讚揚。然而,廉頗負荊請罪也同樣被傳為佳話。他雖有過失,但當他認識了錯誤之後,能堅決改正,這就說明他不僅是戰場上的猛將,而且是生活中的勇士。要知道,改過是需要勇氣的,更何況他是一位名將。毫無疑問,廉頗的精神,同樣值得頌揚。

從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知過能改需要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要“自知”,自己的所作所為經過反省之後,感到自己真是錯了,而不僅僅是別人的指責。知錯是一種自覺的行動,嚴刑之下隻有屈服,卻談不上信服。二是要“虛心”,世界上許多事情,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者經過他人指出錯誤,反省領悟,進而改正。這多表現在古代帝王身上,他們有過失時,一些正直的大臣們敢於冒險進諫,直言不諱、闡明利害,使他們從迷惘中覺悟過來。

我們需要樹立“過則勿憚改”的人生態度。可以這樣說,“聞過則喜,聞過則改”是一種有益於自身修養不斷提高,有益於改正過失,避免今後再犯的美德,它體現了人的理智和胸懷,是一種不斷完善自我、激勵上進的處世之道。

別把自己太當回事

大劉因為工作的變動,到了一個全新的部門,這個部門似乎沒有以前的職位風光,沒有以前的地位顯赫,於是他總是擔心別人會有什麼其他的想法:“怎麼回事,是不是犯了錯誤、腐敗了而下來了。”雖然是正常的工作調動,而且也是自己一直希望的,但還是擔心別人會說些什麼,於是待在家中好久也沒有露麵。

有一天到大街上,遇到一個熟人,他說:“你不做老總啦?調到哪兒去了?”大劉說:“不做了,調北京辦事處去了。”他說:“好呀,祝賀你呢!”大劉笑笑:“有時間去玩呀。”然後作別。但是心裏總有一種淡淡的感覺,害怕熟人是在笑話他。

過了不久,恰巧在某處又碰到了那位熟人,他說:“聽說你不做老總了,調哪兒去了呢?”大劉覺得你這人怎麼這樣,這麼不在意人,不是同你說過了嗎?但最後還是淡淡地說:“我調北京辦事處去了,有時間去玩。”他好像一下恍然大悟:“對了對了,你說過的,對不起呀對不起呀,我忘了。”聽了他這話,大劉心情突然開朗起來,好像一下子悟出什麼來。是呀,自己整天擔心別人說什麼,整天把自己當回事,而別人早把自己忘了。於是,照舊同原來一樣,同朋友們一起喝酒聊天,大家依然是那樣的熱情,依然是那樣的真誠和開心。

其實,所有的不堪和煩惱,隻是自己杯弓蛇影的自戀和自虐而已,所有的擔心和疑惑,全是自己的原因。在別人的心中,自己並不是那麼重要的。

生活中常常碰到的許多事,比如:說了什麼不得體的話,被他人誤會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尷尬的事,等等,大可不必耿耿於懷,更不必揪住所有人做解釋,因為事情一旦過去,沒有人還有耐心去理會曾經的一句閑話,一個小的過失和疏忽。你可以問問自己,別人的一次失誤或尷尬,真的會總在你的心頭揮之不去,讓你時時惦念嗎?你對別人的衣食住行真的就是那麼關心,甚或超過關心自己嗎?

人生中有那麼多事,每個人自己的事都處理不完,沒有多少人還會去關心與自己不太相關的事情,隻要你不對別人造成什麼傷害,隻要不是損害了別人的什麼利益,沒有什麼人會對你的失誤或尷尬太在意的。也許第二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別人什麼事都沒有了,隻有自己還念念不忘。記得陶淵明寫過這樣的話:“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想想也是,在你還沉浸在悲傷之中時,別人早已踏歌而去了。所以你要明門別人的心中,你沒有那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