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功成名就之際,如果隻是沉溺於現狀,很容易就會覺得生活乏味空虛,就像有人說諾貝爾獎對許多作家是“死亡之吻”。既然得到諾貝爾獎的肯定,許多人就被壓得再也難以創作,連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得獎之後都說:“聲譽也很容易成為使才能枯竭凝滯的根源……我希望從所有名譽中擺脫出來,讓我自由。”
其實,暫時的成功隻是對你目前成績的一個肯定,它並不代表你的最終成就,真正偉大的人是絕對不會因此而停止進取的。
不要讓眼前的“成功”成為你前進的包袱,沒有任何成功是永遠的。隻有前20年成功,後20年成功,甚至再過20年還能成功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成功,夢想永遠沒有止境。
不做無謂的消耗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個常識:煤可以用來發電,但用煤發電時,一噸煤中大部分的能量不能到達電燈,而是耗費在機械和電力運輸上,而真正用來發光的能量不過是總能量的很小一部分。
人也是如此,一個年輕人在剛剛跨入社會的時候,以為自己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他相信能利用自己充沛的精力,做出驚人的事業來。他也希望把一切精力都變為促進成功的因素,他為自己年輕感到自豪,以為他的能量不會有用盡的一天,所以在各個地方、各種方麵揮霍自己生命的儲能。
花天酒地、飲食無度、不檢點的生活、奢侈的習慣、工作的不認真等嚴重摧殘、減弱了他的生命儲能。直到最後,他才開始反思過去、開始質問自己:“我生命的儲能所發出的光亮到底在哪裏?難道我的能力竟然不能發出什麼光亮來嗎?”他會驚異地察覺到,他原本有著充分的精力,但竟然連照耀自己的光亮都發不出來,更不用說要照耀他人了。原來可以促成他成功的力量,就像用於發電的煤的能量一樣,已在半路上消耗幹淨了。
一個青年在一夜之間將辛苦積蓄的千百元浪費掉,固然可惜,但如果他把精力消耗幹淨,豈不是更可惜嗎?兩相比較起來,金錢的損失和精力的耗費孰輕孰重?哪樣更有價值呢?
我們都知道,金錢損失以後,還有很多補救的方法。但精力一旦消耗就無法收回,而且隨著精力的消耗,往往還附帶著其他的損失,比如可能敗壞人格,可能會在無形中埋沒一個人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
凡是一切足以消耗你生命儲能和精力的活動,都應當設法排除。如果你發現自己遭遇到了不幸和錯誤,那麼你應當設法及時補救和挽回。但在你竭盡全力後,你應該將那件事拋在腦後,不要再多加考慮。千萬不要讓過去的不幸與錯誤再來絆住你前進的腳步。永遠不要允許過去的不幸和應該遺忘的東西再來攪亂你的心境,更不要讓這些東西來消耗你的“生命資本”。
所以,凡是足以損傷你的精力、減弱你生命儲能的事情,你都不應去做。要常常這樣問自己:“在我所做的這件事情中,對我的事業、我的能力,是否有所裨益?能否使我成為更有效率、精力更充沛的人呢?”
每一刻都是新生
如果一個人每天隻是翻來覆去、沒有目標地過日子,那他的人生就毫無意義了。倘若希望人生是繁榮、和平與幸福,生活就不應是如此單調反複。今天應該比昨天進步,明天比今天更進步,也就是每天生命要有所成長。而生命成長到底是什麼?對人生又有什麼意義?
所謂“生命成長”,就是每日新鮮不斷,每一刹那都是新的人生,每一時刻都有新的生命在躍動。換言之,舊的東西滅亡,新的東西誕生取而代之;一切事物沒有一刻是靜止的,它不斷地在動、不斷地在變。這是不可動搖的宇宙哲理。
由生到死就是一種生命成長,一個又一個舊細胞死去,又有一個又一個新細胞誕生出來。為了實現人類的繁榮、和平和幸福,對死亡必須有從容不迫的態度,即所謂“生死由命”的人生觀,不視“死”為可怕,而是把它當做一種完美的自然法則。
生命成長的原理告訴我們:死亡,既不可怕,也不可悲,因為這是生命成長必經的階段之一,也是萬物生生不息的象征。死亡合乎天地法則,其中包含著喜悅和耐心。
我們如果能看清死亡的真諦,自然會明白如何麵對每天的現實生活,每天的生活也就會保持著無限活力。
“十年如一日”,是說十年的努力就好像一天的努力那樣帶勁,旨在強調勤勞、努力與毅力的精神,而不是說在這過程中不要有任何進步。這種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一定會產生非常新穎的創意和進步,但假如大家的工作十年來沒有任何變化,千篇一律,那就真是違反了生命成長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