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在一旁笑著解釋:“頭發長,使您顯得含蓄,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顧客聽罷,高興而去。
徒弟給第二位顧客理完發,顧客照照鏡子說:“頭發剪得太短。”徒弟無語。
師傅笑著解釋:“頭發短,使您顯得精神、樸實、厚道,讓人感到親切。”顧客聽了,欣喜而去。
徒弟給第三位顧客理完發,顧客一邊交錢一邊笑道:“花時間挺長的。”徒弟無言。
師傅笑著解釋:“為‘首腦’多花點時間很有必要,您沒聽說‘進門蒼頭秀士,出門白麵書生’?”顧客聽罷,大笑而去。
徒弟給第四位顧客理完發,顧客一邊付款一邊笑道:“動作挺利索,20分鍾就解決問題。”徒弟不知所措,沉默不語。
師傅笑著回答:“如今,時間就是金錢,頂上功夫,速戰速決,為您贏得了時間和金錢,您何樂而不為?”顧客聽了,歡笑告辭。
晚上打烊,徒弟怯怯地問師傅:“您為什麼處處替我說話?反過來,我沒一次做對過。”
師傅寬厚地笑道:“不錯,每一件事都包含著兩重性,有對有錯,有利有弊。我之所以在顧客麵前鼓勵你,作用有二:對顧客來說,是討人家喜歡,因為誰都愛聽吉言;對你而言,既是鼓勵又是鞭策,因為萬事開頭難,我希望你以後把活做得更加漂亮。”
徒弟很受感動,從此,他越發刻苦學藝。日複一日,徒弟不僅技藝日益精湛,而且逐漸學會怎樣應酬各類客人。
有句話說:“會說話,當錢花”,還有一句叫“會幹的不如會說的”,都是強調會說話的重要性。
不僅要會幹,也要會說,哪怕是一件極普通的日常小事,由於說話水平不同,所獲得的效果和回報也會大不相同。
一招鮮吃遍天
《莊子》一書中,有兩個技藝超群的人。一個是廚房夥計,一個是匠人,廚房夥計即那位宰牛的庖丁,匠人即那位楚國郢人的朋友,叫匠石(不一定就是石匠)。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技藝超群,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先看庖丁,他為梁惠王宰牛。他那把刀似有神助刷刷刷幾下,一個龐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解剖得清清爽爽。他解牛時,手觸、肩依、腳踏、進刀,就像是和著音樂的節拍在表演。更奇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已經幾千頭,而那刀仍像剛在磨石上磨過一樣鋒利。
再看匠石,他的技藝也十分了得。郢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讓匠石削掉。那白灰薄如蟬翼,匠石揮斧生風,削灰而不傷郢人的鼻子。
古人講,凡是掌握了一門技藝,無論是做什麼的,都可以成名。隻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自立。過去老人總對年輕人說:“縱有家產萬貫,不如薄技在身。”這是最平凡最實在的生存真理。
一個人的一生往往因一事而成功。發明家因一項發明而成名,科學家因一項科研成果而譽滿全球,藝術家因一件藝術品而流芳百世,運動員因打破一項世界紀錄而享譽世界,電影明星常常以一部影片走紅,武林高手常常以一劍封喉……
譬如,一個作家往往以一部作品成名:一傳世,代表作往往也是成名作,而代表作往往隻有一部甚至一篇。如曹雪芹以一部《紅樓夢》傳世,羅貫中以一部《三國演義》傳世,施耐庵以一部《水滸傳》傳世,吳承恩以一部《西遊記》傳世,司湯達以一部《紅與黑》傳世,哈代以一部《德伯家的苔絲》傳世,徐遲甚至以一篇《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傳世。他們當然不是隻做了這一件事,他們都做了很多事,也寫了不止一部作品,但是,最能體現他們價值的就是這一件事、這一部作品。很多作家成名之後就很難寫出超過其成名作的作品來了。但這一部作品足以使他為世人記住,成為文化名流。
又如,一名歌手往往以一首歌出名。如香港歌手張明敏在1984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以一首《我的中國心》一炮打響,此後盡管他再未露麵,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二十多年,但是2005年他在美國再次登台,唱的仍是那首《我的中國心》,依然受到中國歌迷狂熱般的歡迎。費翔也是在春節聯歡晚會上以一首《冬天裏的一把火》一炮打響的。換句話說,張明敏和費翔隻需要做一件事--在那個年代的春節晚會上唱好一首歌,而且隻需唱一遍,這一輩子就成功了。所以,他們的一生實際上隻需要在這個點上努力就夠了,其他方麵就不用去嚐試了。
任何事情和行業都有自己的絕招,我們隻需要比別人做得快一點、多一點、好一點就可以了。所以,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不要去做各方麵麵麵俱到的努力,你要尋找自己最容易成功的突破口,在這個突破口上努力才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