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四章 爭鋒(1 / 3)

專題九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雅爾塔體係”、“冷戰”和“杜魯門主義”等重要概念,了解美蘇爭鋒的概況,認識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及影響,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實質。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歸納知識要點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麵評價曆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營造閱讀、思考及合作探究的學習情景,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

情感與價值觀:正確認識美蘇爭鋒,理解美蘇“冷戰”造成了戰後初期世界的動蕩不安,以及對戰後世界曆史的發展產生的影響。理解美蘇爭鋒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實質是美蘇兩大國家利益的爭奪。增強學生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意識。

重難點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

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實質

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發展的影響。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質疑引題,激發興趣)

出示幾幅有關柏林牆的圖片和二戰後德國的行政區劃圖。老師設問:“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一個國家為什麼會分裂,一個城市為什麼會豎起一道橫貫南北的牆?”二戰中,德國是法西斯侵略國,最終失敗,二戰後,美蘇英法對德國和首都柏林進行了分區占領。戰後初期,美蘇關係惡化,由戰時同盟走向了兩極對峙,導致了德國的分裂。今天本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是為何美蘇由戰時同盟轉變為兩極對峙,如何對峙以及對戰後國際關係的影響。

授新

一、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自主探究,歸納分析)

1、形成原因

①雅爾塔體係的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大國開始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範圍,建立新的國際關係格局,這就是所謂的雅爾塔體係。

雅爾塔體係實質上是美蘇兩國根據自己的戰略需要,對世界格局做出的兩分天下的劃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

②戰後初期,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軍事上,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還壟斷了原子彈。經濟上,美國擁有最雄厚的工業實力和最豐富的黃金儲備,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係。戰後初期,蘇聯總兵力接近美國,還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工業。在戰爭中,蘇聯大大擴展了疆土,解放了大片東歐領土,蘇聯成為戰後唯一能與美國相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

③美蘇兩國在社會製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衝突加劇(根本原因),昔日盟友反目成仇。

④西歐各國普遍衰落。

(資料鏈接)“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丘吉爾1943年德黑蘭會議

2、形成過程

“冷戰”是美蘇爭鋒的主要表形式。“冷戰”的含義是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除了戰爭以外的一切敵對活動和對抗形式同時對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加以扶持和控製的政策。

①1946年3月,丘吉爾在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主張遏製蘇聯,對抗共產主義運動,揭開“冷戰”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