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半個杯子是滿的,還是半個杯子是空的(1 / 2)

人生如同半杯水,持積極人生態度的人能從半杯水中看到希望、機遇和成功,因而更加努力,更加勤奮,終於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持消極態度的人從半個空著的杯子裏看到的是失望、挫折和失敗,因而消沉頹廢、萎靡不振,最終被自己的預言不幸言中而慘遭失敗。

說實話我的態度還是一樣,對功臣和明星員工決不遷就,對身居要職的幹部更是借這樣的機會敲打錘煉他們的情商。經不起敲打的,別說你鬧情緒不想幹,就是要幹我還看不上呢!

真有本事你就痛痛快快地、心平氣和地、麵帶微笑地炒老板的魷魚!不炒隻能說明你沒出息!你活該!

隻有恰到好處地把握期望值的人,才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找到人生的樂趣,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看到希望。他們的人生跳杆會不斷地調高,最終跳出人生的最高點!

人要想成功,無論是事業上的成功還是個人生活上的成功皆離不開一個人善於客觀看待別人、世界和自己的能力。客觀看待別人和世界難,客觀看待自己則更難。提高這種能力一是要多聽,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二是要多看,尤其是要學會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看自己,即現在人們常說的換位思考。

神經病的定義就是一遍又一遍重複地做同一件事卻期望不同的結果。(The definition of insanity is to do the same thing again and again and expect different result。)

有一次在國內與過去的朋友和同事聚會時,有一位朋友提了這樣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小朱,你出國二十多年,收獲和變化和我們這些留在國內的朋友們比那簡直是太大了,不過如果讓你用一句話來描述自己在美國留學和工作這麼多年的經曆,最大的收獲和變化是什麼?”我稍稍思索了一下,回答說:“應該是學會了‘半個杯子是滿的’的積極思維方式。”

在美國,常用半個杯子是滿的,還是半個杯子是空的來比喻人們對同樣一件事實而采用的兩種截然相反的思維方式,前者是積極的,後者是消極的。

但凡學習英語的中國人都會注意到,雖然中文、英語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但卻很容易在兩種語言裏找到反映人類演變和其思維發展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說,中國成語有“一箭雙雕”,英語則有“一石二鳥”(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不過對英語中“半個杯子是滿的,還是半個杯子是空的”這種表達方法,我試圖在淵源流長的華夏文化裏找到一個貼切的說法卻始終未能如願。究其原委,恐怕還是中國文化少一點積極思維的因素。

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是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留學的時候。那時讀到一篇文章,談的是美國曆史上一位著名的將軍在被敵軍重重包圍時對他的部下說了一句話,大意是我們從來就沒有比這更好的機會,因為此刻我們可以從任何一個方位去攻擊敵軍。記得當時我很受感動,和同座的一個美國同學交流感受時,他說這位將軍之所以偉大和常勝是因為“他總是看到裝滿水的半個杯子”。後來讀了不少勵誌方麵的書也聽了不少這方麵的磁帶,很多故事和道理最後都殊途同歸地提到了“半個杯子是滿的,還是半個杯子是空的”的說法。細細觀察起來,生活、學習和工作當中“滿”與“空”的選擇無時無刻不存在。選擇“滿”,海闊任魚躍,天高任鳥飛;選擇“空”,喊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

生平第一次失業

1999年,我所供職的艾迪遜兄弟公司宣告破產倒閉,這是我生平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僅有的一次失業經曆。當時公司裏人心惶惶,大家早已無心工作,紛紛忙著找工作。在美國失業絕不是一件小事,據說美國人把失業和親人的去世還有離婚並列為對人生打擊最大和最令人壓抑、痛苦的三件事。這不奇怪,因為在美國生活什麼都是貸款,從住房、汽車到孩子的大學學費,無一不是由銀行提供的貸款的提前消費。而一旦失去工作就會馬上失去還貸能力,還不了貸款銀行絕對不客氣,強製執行賣車、賣房還錢的事天經地義、司空見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