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之所以在現代社會中如此被人看重,是因為人際關係確能產生巨大的功能。人際關係網的作用表現在:
1它能產生合力。我們常說,"團結就是力量"、"人多力量大","人心齊,泰山移"。人們相互結合所產生的合力,並不是每個個人力量的簡單相加,哲學上講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就是此理。在一個團隊中,如果人與人之間十分融洽、親密,成員都熱愛團隊,這就形成了團隊的內聚力。每個成員對團隊做出的努力也就越大,從而增強工作效率。
2它能形成互補。俗話說,"紅花雖好,還要綠葉扶持";"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現實生活中,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的經曆、知識結構、能力、性格特征各自有別,互有短長。家庭中夫妻的結合以及工作中團體的搭配都需要互補。
3它能促進情感交流。此間的相互交往,訴說各自的喜怒哀樂,這樣就增進相互之間思想感情的交流,產生一種親密感,發生相互之間的依戀之情,從中吸取力量。甚至在夫妻之間,注意聯絡感情,互相關心、愛護,縮小心理距離,也是保持家庭和睦、夫妻感情常新的重要方麵。一個不善於和人交往的人,他的人際關係一定很淡漠。他對人不能敞開心扉,自然得不到他人的關心和幫助,他的事業也一定不會成功。
同是一份傷心,獨自一人時難受得要死,二人分享,它便少了一半,不再怎麼折磨人了,如分享的人更多,它最終便散淡如煙了。同是一份快樂,二人分享,便成了雙份的快樂,如果再在朋友圈中一流傳,人人一聽便會感到開心。傷心少了,快樂多了,生活自然就越加的美好。
4它能交流信息。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每個人都是一個信息源。人既是信息的傳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人是信息的一個重要來源。時刻關注對網絡成員有用的信息。應定期將你收到的信息與他們分享,這是很關鍵的。
越是一流的經營人才,越重視這種"人的情報"。日本三洋電機的總裁龜山太一郎即是一例。他被同行譽為"情報人",對於情報的彙集別有心得,最有趣的是他自創一格的"情報槽"理論。他說:一般彙集情報,有從人身上,從事物身上兩個來源。我主張從人身上加以彙集。如此一來,資料建檔之後隨時可以活用,對方也隨時會有反應,就好像把活魚放回魚槽中一樣。把情報養在情報槽,它才能隨時吸收到足夠的營養。
把人的情報比喻成魚非常有趣。一位有名的評論家也說:"我每一次訪問都像燒一條魚一樣,什麼樣的魚可以在什麼市場買到,應該怎麼烹調最好,我得先弄清楚。"對於生意人來說,如何從人身上得到情報及處理情報,這樣的工作,其實是和編輯人一樣的。許多記者都知道:在沒有新聞時,設法找個話題和人聊聊。生意人也是這樣。也許沒有辦法隨時外出,那就利用電話來跟朋友們討教吧!
日本前外相宮澤喜一有個聞名的"電話智囊團"。宮澤在碰到記者窮問不舍時,往往要求給予一個小時的時間考慮。如果碰巧在夜裏,則隻要一通電話就可以得到滿意的答複,這些答複來自他的10名智囊團成員。
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人的情報"。一個人思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建立品質優良的情報網,成了決定工作成敗的關鍵。
5此外,在相互作用中,一個人才能夠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摸清你的對手,認識這個社會。古人說:"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交友是一件有益的事,每個人都應該盡量地去認識新朋友,因為朋友能擴大我們的生活領域,使我們能更深刻地認識這個世界。
社會學上有這樣的說法:"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改造彼此的個性。"這種說法真是頗有見地。
事實上,我們對自己的所知極為有限,幾乎無法具體地描述自己的個性、能力、長處和短處。當你以為"這就是真正的自己"時,通常隻看到"有意識的自我"和"行動的自我",而這些都隻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已。
我們很難掌握自己,惟一的辦法隻有拿自己與周圍的人比較,或者從人的交往中逐漸看清楚別人眼中的自己,有時候必須在多次受到長輩的斥責和朋友的規勸之後,才能恍然大悟,掌握到真實的自我。大膽一點的說法是,除非有別人作為鏡子,否則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是什麼德性。
從生活體驗中捕捉到的社會畢竟太狹窄了,就如"井蛙窺天"一樣,使我們不能做準確的判斷。報紙和其他傳播媒體所提供的也隻不過是一張"地圖",光靠這張地圖,當然更掌握不到活生生的現實。像這樣經由偏狹的個人經驗塑造出來的世界觀,都可能隨著人際關係的擴大,才慢慢得到修正。外麵的世界和我們理想中的世界是太不一樣了,它和我們通過學習、聽說而獲得的認識也大不一樣。隻有與人交往才有可能掌握真正的現實社會,進而擴大自己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