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紮根向上生長
袁俠
雙木為林。反之不然,林子裏不會隻有兩棵樹。
經過多方努力,《北侖作家文叢·第二輯》一套十五本順利出版了。依年齡大小,依次是——徐宏炳,金錫遜,屠明華,胡嘉成,張仿治,朱建華,戴忠平,石誌藏,鄭孟傑,淩曉軍,傅三峰,韓光智,胡虹,彭素虹,黃海。
還是以樹為喻吧,十五個作家,生活、工作在“海濡之地”的北侖,就像大地上抱團成林的樹木一樣,迎風感受四季,向下紮根,向上生長。
向下紮根,說的是他們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著北侖,吸收著時代和北侖這個地域所給予的營養;向上生長,說的是,他們在北侖這塊大地上的昂揚姿態,更準確地說,是他們在文字上的耕耘和收獲,以及北侖由此呈現的一片勃勃生機。
2009年,《北侖作家文叢·第一輯》出版,時隔四年之後,第二輯以更大規模麵世。如此助推,我們主要考慮的,不僅是北侖作家整體水平能趁勢再上一個台階,更是,借此機會努力創造條件擴大林子的規模。林子大了,生態係統自然更加完善,作家向下紮根、向上生長就更加來勁,樹木成材的條件就更加完備。事實上也是,文叢第一輯出版後,對濃厚北侖文學氛圍,培養文學人才起到了顯著的作用。這次,第二輯文叢,我們的力度更大,再加上原有的基礎,我們相信,北侖作家在寧波文壇乃至浙江文壇、全國文壇將有更加磅礴的氣勢和更加響亮的聲譽。
樹多成林,林中有材。十五本書,在內容上各有特色,其中散文是大宗。徐宏炳的《暮霞走筆》,金錫遜的《從近海到遠洋》,胡嘉成的《古鎮風物》,張仿治的《米飯為什麼這樣香》,朱建華的《故居》,石誌藏的《東籬采菊》,鄭孟傑的《忽如遠行客》,淩曉軍的《茴香》,傅三峰的《聽取蛙聲一片》,胡虹的《虹色映江南》,彭素虹的《往前趕路》,黃海的《一個人的山水》。散文是“絕大多數”,說明散文這一文體是最自由暢快的文體,也說明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主流之一在當代也有相應的地位和影響。此外,詩歌集有戴忠平的《赤潮》,曲藝作品有屠明華的《小戲小品小樂胃》,書話集有韓光智的《閑讀詩書慢著文》。從年齡上講,有古稀之年的文壇新手——提起筆來抒寫大半生的人生感悟,老樹生新枝,這是一個趨勢,也契合了我們這個時代越來越重精神生活質量的走向;有正當青壯年的文壇老將——寫作早已成為他們生命的有機組織部分。從成果上看,他們在文壇上的堅守和熱愛,不但提升著寫作作為一個專業的品質,也提升了北侖全力躋身全國發達縣(市)區“第一方陣”的內在氣質。整體檢閱,這是一支由十五個彰顯生命力的作家組成的一定程度能反映時代精神風貌和港城北侖特質的文學團隊。
毋庸諱言,樹有高低,人生“年輪”和文學“年輪”也各異,但是,正因高低,正因相異,北侖這塊文學之林才顯得別具生命的潛能和活力。十五個作家組成的北侖作家文叢第二輯,是北侖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潮流中一朵亮晶晶的浪花。
樹多成林,林中的空氣自然清新。由此,我們希望熱愛北侖或者喜愛文學和有誌於文學的朋友,不妨到這片林子裏來,哪怕是僅僅呼吸一下這裏的空氣也好!
文學和生活相關相應,向下紮根,文學之樹承接地氣;向上生長,生活之樹四季常青。
(本文作者為北侖區政協副主席、區委統戰部部長、區文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