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浩然正氣不斷促使中華兒女毅然興起,卓爾自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是周總理在小學讀書時,回答老師提出"為什麼讀書"的問題的答案,簡短的幾個字,字字千鈞,擲地有聲!周總理從小就有遠大的抱負,他在給同學的贈言中寫道:"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中學畢業後的周總理,年僅19歲,但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東渡日本。臨行時,他寫了一首氣勢磅礴的詩篇,以表達自己的遠大抱負:"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麵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流露出改造天地的英雄氣概。少年時代的李大釗先生,就常和要好的同學一起討論國家大事,積極搜尋和學習、宣傳新思想的書刊,"矢誌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一心期望"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為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24歲時東渡日本,號召青年,肩負起砥柱中流的責任:"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體現經世濟人的英勇氣概。
做人要有氣概。遠大高尚的理想,謙虛實幹的作風,不畏艱難的膽略,就是人生氣概。在西方,基督耶穌接受上帝的命令替世人贖罪,拯救世人。在東方,佛祖釋迦牟尼宏揚佛法,普渡眾生,他的使命獨一無二。拯救世人,普渡眾生,這是耶穌和佛陀的氣概。
培養大氣概
陸遊賦詩日:"誌士棲山恨不深,人知已是負初衷;不須更說嚴光輩,直自巢由錯到今。"在古代賢良隱士的胸懷中,另有一番世界,另有一番天地,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和看法。
孔子的弟子曾子說:"晉國公子的財產我望塵莫及。但是,他依靠他的財產生活,我依靠我的仁德生活;他依靠他的官職做人,我依靠我的道義做人,我還有什麼不能滿足?"這是曾子的氣概。曾子的意思是,他的仁德不比晉國公子的財產遜色,他的道義並不比晉國的公子官職低下,晉國公子以富貴、爵祿為尊,他以仁德、道義為尊。如此,他憑借什麼輕視我呢?我用仁義來保護自己,還有什麼可怕的呢?輕視王侯,鄙視爵祿,君子心中坦蕩蕩,我們從這裏能看到道義的偉大品質,能看到曾子生命中的光輝。程顥作詩讚歎曾子說:"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英雄。"我們常說的英雄豪傑,不隻是在功名富貴中見到,山野貧民之中,山林隱士之間,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心安理得者,何嚐不具有英雄豪氣?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範仲淹憂國憂民的氣概。範仲淹還是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以至後來終能任常人之所不能任,能成常人之所不能成。
"萬世以後的知己,就像當天遇到似的",這是莊子著《南華經》時的氣概。"隱於名山,傳於他人",這是司馬遷著《史記》時的氣概。"知道我的心思隻有《春秋》嗎?懲罰我的過錯的也隻有《春秋》嗎?"這是孔子著《春秋》時的氣概。片言高萬代,一字永千秋。一個文人學者,沒有寬廣的胸襟和博大的度量,不知所重,不知所貴,怎麼能培養英雄的氣概呢?
"東海有位聖人出來,這個心相同,這個理相同;西海有位聖人出來,這個心相同,這個理相同;南海有位聖人出來,這個心相同,這個理相同;北海有位聖人出來,這個心相同,這個理相同;千萬年以後有聖人出來,這個心相同,這個理相同。"這是陸象山的氣概。一個思想家,不可能沒有承擔,不可能缺少氣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簡直是一位詩人獨來獨往於天地間的英雄氣概。
"丈夫自有衝天誌,不向如來行處行",這是禪宗大德的氣概。"我不入地獄,誰人地獄",這是地藏菩薩的氣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的氣概。這種氣概不隻是從隻言片語中能看到的氣概,我們還能從這句詩裏麵讀懂文天祥的為人,它至今依然散發著虎虎生氣。我們能從曆代英雄人物的傳記中讀到他們的氣概,還能從氣概中讀懂他們做人做事之道。我們不能不慨歎,如果不是英雄豪傑之士,怎樣才能擁有至大至剛的氣概呢?
劉邦第一次見到秦始皇威武的樣子時說:"啊!大丈夫,應當這樣!"項羽第一次見到秦始皇威武的樣子時說:"他!哼,我可以取而代之!"曹操感歎平生所作所為時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他和劉備一起評論誰是天下英雄時說:"天下英雄,隻有你和我罷了!"
劉邦、項羽、曹操在曆史上都曾經建立過卓越的功勳,從他們的經曆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發,做人做事首先要培養涵融一種清純、剛強、浩蕩的氣概,並全力以赴去完成這份氣概。氣概,像巍巍高大的泰山,像綿延千裏的草原,又像奔騰不息的長江,像汪洋無際的大海。培養這種氣概時,要讓千秋萬載的後世豪傑聞風如見其人,無不敬仰、效仿。
希望成功,希望青史留名,希望成為英雄豪傑,必須具備那種"當今天下,舍我其誰"的氣概,必須具備"舉世稱讚不加勸導,舉世非議不加阻攔"和"人言不足以顧慮,天地不足以畏懼,祖宗不足以效法,是非不足以依憑,成敗不足以吝惜,生死不足以計較"的氣概。氣概的培養,首先要能大徹大悟,甚至要有大功大力,最後以浩然正氣來做基礎,然後才能達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衝天"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