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至於《廣陵散》的曆史背景,大約出現在東漢後期。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裏,這次刺殺變成了一則民間故事。在這則故事裏,聶政殺的不是韓相,而是韓王。聶政也不是為嚴仲子而行刺,而是為父報仇。原來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由於不能及時交付而被殺。於是聶政成了遺腹子。長大後聶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學會了鼓琴的絕藝。聶政還掌握了異容術,變得無人認識自己。一天聶政在鬧市鼓琴,“觀者成行,馬牛止聽”。韓王聽說後立即召見了聶政,命聶政當眾鼓琴。這時聶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劍,一舉刺殺了韓王,為父親報了仇。後來伏在聶政屍體上慟哭不止的不是聶榮,而是聶政的母親。這個故事被蔡邕取名為“聶政刺韓王”。
”“這個“聶政刺韓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廣陵散》的曲情。雖然故事情節與史書的記載有太多出入,但《廣陵散》一曲主要表現的內容,如取韓、亡身、含誌、烈婦、沉名、投劍等,並未因故事的走樣而減色。聶政所在的時代大約過了六百多年,西晉一位才智超絕、曠邁不群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這個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名士――嵇康。嵇康是魏晉時期傑出的思想家、詩人和音樂家。當時司馬氏與曹魏爭權,“性烈而才俊”的嵇康,站在曹魏一邊,對司馬氏始終抱著不合作的態度。嵇康對司馬氏集團的抵觸最終招來了殺身之禍,後來嵇康以“亂政”之罪被斬首。嵇康曾被鍾會指責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他的獨立不羈,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中記載,“嵇中散(嵇康)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嚐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即便有三千太學生上書“請以為師”,司馬昭也不允。為了鏟除異己,司馬氏早已族滅了曹爽、何晏等八家名門望族,如何會對嵇康這個名士下不了手呢?”
陽如萱頓時鼓起掌來,旋即幽幽歎道:“最可惜的就是三國曹操一手創辦的大魏國被司馬炎給取代,就連竹林七賢也不能逃脫司馬炎的魔掌,真可謂政權害人,小女子亦是因為看破了此點,才隱居在此,不問世事的!”
杜邊河淡淡地道:“世人都因為世間險惡,才選擇隱居。但這個世界還是好人多的,陽姑娘大可不必如此!”
陽如萱幽幽歎了口氣後,道:“既然如此,那麼就讓小女子指點杜公子的武功吧!”
杜邊河訝然叫道:“什麼?”
陽如萱道:“小女子的武功雖然也不是很高,但是杜公子似乎有所隱瞞,我猜的對嗎?”
杜邊河隻得點頭道:“不錯,還請‘玉簫隱女’指點一二!”
陽如萱這時道:“八脈之中尤任、督二脈最為重要。在整個性命雙修修煉過程中作用極大,古曰:任督兩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
杜邊河點頭道:“不錯,隻要奇脈能夠被開通,那麼必定精力旺盛,中氣充沛。但是在下每次運氣到奇脈時,卻覺得似乎象是水被堵塞了一般,這卻是為何呢?”
陽如萱這時身子突然竄到了杜邊河的身前,玉簫在杜邊河的胸口膻中穴輕輕一點,然後笑問道:“你現在再試試看!”
杜邊河被這麼輕輕一點,頓時全身舒坦了不少,再運氣到奇脈,奇脈頓時如同被衝破堵塞的毛孔一樣大全張開,當即深深作揖,道:“多謝陽姑娘賜教!”
陽如萱道:“杜公子的功夫底子不錯,小女子敬佩不已,隻要肯勤加練習,成為一流好手,亦非什麼難事!”
杜邊河驚訝地問道:“你竟然用一招就能試探出我武技的根底?”
就在此時,但聽得一聲清嘯,陽如萱警惕地道:“不好了,我的朋友要出事了,我得抓緊去看看他!”
杜邊河道:“既然我們兩個有緣,那麼姑娘的事便是在下的事,就讓在下與你同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