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幸福人的座右銘(節選)(1 / 2)

吳淡如

失去才能領略更多美麗

在我們擁有的時候,總是害怕著失去,但也許必須借由失去,我們才能夠不再畫地自限,反而擁有更多美麗的經驗。

這叫做積極性的自我安慰。

失戀了,斤斤計較你辜負我多少、我有哪些不甘,是人之常情,但分手自有分手的理由。何不在痛過之後自我安慰:

以前老是擔心會分手,現在沒什麼好擔心的。

以前總在抱怨他對我不好,現在我再也不必受到不好的對待。

以前隻能守著一株草,現在到處都可能有芳草。

不要隻著眼於一時的失去,失戀、失業、失婚都可能帶來更寬闊的視野。隻要不失去生命,我們依然大有可為。

我一直相信一句老話:如果老天爺為你關一扇門,一定會為你開一扇窗。

雖然,大部分時候,從門到窗的距離,可能超乎想象的長,我們還是要找到那條路,從門,走到窗口那邊,才會看到一大片藍天。

藍天,原本就在,隻是我們一直把自己關在房子裏。

自己的看法在哪裏

網友傳了一個笑話給我:

聯合國出了一道題目,請全世界的小朋友作答:

“對於其他國家糧食短缺的問題,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結果,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小朋友會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非洲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糧食”。

歐洲的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短缺”。

拉丁美洲的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請”。

美國的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其他國家”。

亞洲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自己的看法”。

我看了之後,苦笑了很久。我覺得創造出這個笑話的人真有深度,這確實是一針見血的諷刺:我們確實從小都不知道什麼叫做“自己的看法”,多數人總要掙紮很久、糊塗很久,才發現,啊,原來我活的人生“好像不是”我要的人生。

弄清自己想要什麼

我也常碰到在戀愛上、在工作的選擇上,為了長輩的“反對意見”痛苦很久的人。我會問他:“那你自己的看法是什麼呢?”

我總發現,他們痛苦的原因,並非別人的強迫,而是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很多人活到七老八十,還是成天聽著東家長西家短,把自己弄得心煩意亂;或者寧可求神問卜,就是不敢自己做決定。

有自己看法的人少之又少,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要求“乖寶寶”的社會裏,為了方便管理,我們從沒被訓練成有主見的人。“太有主見”總被當做負麵批評。“好乖”一向是大人對小孩的最佳讚美之詞,隻要有耳朵就好,嘴巴也是用來說“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