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文化包含打工者創造的文化及以打工為內容的文化。
打工文化總體上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在倡導“積極的打工精神”。打工文化工作者通過文學藝術創作、舉辦打工文化藝術節、論壇,建立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劇團,出版相關著作,進行網上交流等形式,記述打工者的生活,展示打工者的心聲,披露打工者的情感,揭示生活的差距與心靈的不平,表達打工者的利益訴求,對打工者乃至全體勞動者起到了安慰、鼓舞、激勵、凝聚、宣泄的作用。有打工文化工作者說:“沒有我們的文化,就沒有我們的曆史;沒有我們的曆史,就沒有我們的將來。”由此觀之,打工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存在與繁榮發展的必要性。
打工文化也有不足的方麵,由於它產生於急驟變化的時代,其主體處於市場經濟的邊緣,其文化的根基不深,思想有褊狹偏激的方麵,其發展文化的渠道不暢,經費不足,而且還受到主流社會、城市社會的歧視與擠壓,因此,打工文化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消極思想,抵觸意識,偏激情緒。比如對城市、對現代化的愛恨矛盾,對非農、非打工人群的妒恨與仇視,對未來的悲觀失望,等等。因此,對於打工文化在支持、扶助的同時,還必須予以必要的規範、管理與引導。
在引導打工文化方麵,首先應當從理論上對打工者進行幫助,讓打工者認識到,改革開放下的中國社會,對農民而言,是遇到了幾千年以來最好的時期。封建社會,農民不但遭受殘酷的賦稅徭役的盤剝,而且要承受超經濟強製的壓迫。新中國成立前的農民,被社會的壓迫、災害的侵擾、戰爭的血火摧殘得艱苦度日。改革開放前,農民也被緊緊地附著在土地上。改革開放之後,農民在聯產承包,逐步溫飽的基礎上,開始走出農村,走進城市,打工謀生。這與以前的生活相比,不可同日而語。雖然打工者生活極其艱辛,遭遇到了拿不到工錢、沒有城市戶口,難以解決住房,子女教育困難等問題,但黨和國家在關注並在逐步解決這些問題。走出農村,便有了希望,有了可以期待的美好的未來。不能期望一步跨進天堂,要有曆史階段性觀念,有代價意識,要珍惜當前的社會,在既定的社會秩序下穩步地謀求發展。這應當成為打工文化的主體思想。
其次,要引導打工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目前的打工文化,在形式上過分尋求獨立,在內容上過分強調獨特,在文化的指導思想上存在模糊以至錯誤的傾向。如此發展下去,便會出現對主流文化的疏離以至異化。因此,要引導打工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準繩,圍繞核心價值體係創造與發展。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宣傳社會主義榮辱觀。樹立打工者自主、自立、自尊、自重的意識,樹立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哲學與價值取向。消除消極、悲觀、疏離、對立的思想,使打工文化成為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有機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次,對於打工文化中積極的方麵要給予表揚鼓勵,對於其不健康的因素、傾向、內容要給予必要的指導、警示與批評。這是一種雙向的導引。表彰、獎勵、支持打工文化中主流的健康內容,使打工文化工作者能夠樹立正確的方向與坐標,能自覺地遵循主流文化的大方向,創造出有利於打工者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有利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產品。對錯誤的東西予以警示與批評,糾正打工文化中出現的錯誤傾向,縮小不健康內容的傳播範圍,將其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使打工文化蓬勃健康地向前發展。
20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