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中藥的產地、采收與產地加工(二)(1 / 2)

第二節中藥的采收

一、采收與中藥質量、產量的關係

【考點】采收與中藥質量、產量的關係

藥材質量的好壞與其所含有效成分的多少密切相關。有效物質含量的高低除取決於藥用植物種類、藥用部位、產地、生產技術外,藥材的采收年限、季節、時間、方法等直接影響藥材的質量、產量和收獲率。槐花在花蕾期蘆丁的含量高達28.8%,如已開花,則蘆丁含量急劇下降。中藥材的適時采收是生產優質藥材的重要環節。

二、中藥的適宜采收期

【考點】適宜采收期的確定

要知道確定適宜采收期的幾個基本原則,以及含有毒性成分藥材適宜采收期的確定。

應把有效成分的積累動態與藥用部分的單位麵積產量變化結合起來考慮,以藥材質量的最優化和產量的最大化為原則,確定其最適宜的采收期。

(1)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與產量高峰期基本一致時,共同的高峰期即為適宜采收期。如金銀花在花蕾期含有效成分綠原酸最多,產量也最高,最適宜采收期應是花蕾期。

(2)有效成分含量有顯著高峰期,而藥用部分產量變化不顯著者,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是其最適宜采收期。注意同一種藥材不同產地對其適宜采收期有影響,要因地製宜。

(3)有效成分含量無顯著變化,藥材產量的高峰期應是其最適宜采收期。如五倍子。

(4)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與產量高峰期不一致時,有效成分總含量最高時期即為適宜采收期。如人參6年生者在秋季藥材產量和人參皂苷總含量均較高,故栽培人參應以6年生者秋季為適宜采收期。

(5)有多種因素影響質量的中藥材,其適宜采收期的確定可應用計算機技術使之得到更確定的判定。

此外,有些藥材除含有效成分外,尚含有毒成分,在確定適宜采收期時應以藥效成分總含量最高,毒性成分含量最低時采集為宜。

三、各類中藥的一般采收原則

各類中藥的一般采收原則必須了解。特殊的采收時間要重點記,最有可能考到。

【考點1】植物藥的采收原則

1.根及根莖類一般在秋、冬季節植物地上部分將枯萎時及春初發芽前或剛露苗時采收,此時根或根莖中貯藏的營養物質最為豐富,通常含有效成分和產量均比較高。

2.莖木類一般在秋、冬兩季采收,此時通常有效物質積累最多。

3.皮類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時樹皮養分及汁液最多,形成層細胞分裂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剝離,傷口較易愈合;少數皮類藥材在秋冬兩季采收,如苦楝皮;肉桂則在春季和秋季各采1次;杜仲、黃柏等可采用環狀剝皮技術。

4.葉類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葉片繁茂,顏色青綠,開花前或果實未成熟前采收,此時往往有效成分含量最高。

5.花類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開後采收。花類中藥,宜在含苞待放時采收的如金銀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開時采收的如菊花、番紅花等。對花期較長,花朵陸續開放的植物,應分批采摘,以保證質量。

6.果實種子類一般果實多在自然成熟或將近成熟時采收;少數采收幼果,如枳實、青皮等;種子類藥材需在果實成熟時采收。

7.全草類多在植株充分生長,莖葉茂盛時采割,如青蒿、穿心蓮、淡竹葉等;有的在開花時采收,如益母草、荊芥、香薷等。

8.藻、菌、地衣類藥用部位不同,采收時間不一。如茯苓在立秋後采收;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撈;鬆蘿全年均可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