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兩個大學生各有個性特點,羅普霍夫比較深沉嚴肅,吉爾沙諾夫是熱情外露、溫柔隨和的人。聯結作品情節的中心人物是女主人公薇拉·巴甫洛芙娜。她是小市民瑪麗亞的女兒。在羅普霍夫的幫助下,開始了新的生活。在有益於社會的事業中,她找到了婦女解放的道路,並且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作者通過薇拉創辦的縫紉工場,表達了她的社會主義自由勞動的理想,並指出婦女的解放是與社會革命分不開的。薇拉的4個夢不僅是她的性格發展階段的標誌,而且更深入地揭示了勞動的意義,說明了社會革命的必要。特別是在第四個夢中,展現了未來社會的美妙圖景,號召人們“向它突進,為它工作,使它早日到來,盡可能使它成為現實。”
職業革命家拉赫美托夫是比普通的新人更高、更優秀的人物。拉赫美托夫出身於貴族地主階級,但他在吉爾沙諾夫等人的影響下堅決背叛了自己的階級,把自己的命運同人民聯係起來。作者告訴我們,作為革命領導人物的拉赫美托夫的性格和思想是在艱苦地學習理論,參加實際勞動和社會觀察中,在艱苦的自我鍛煉中形成的。在他身上體現了當時職業革命家的主要特征。他有明確的革命目的和高度的自覺。他信心百倍地迎接革命風暴。他以普通人的生活為標準來安排自己的生活,不允許自己有任何奢侈行為。他堅持嚴格的生活方式:刻苦鍛煉體力,不穿舒適溫暖的衣服,吃最壞的、普通人的食物,不喝酒,不戀愛。甚至為了考驗自己,他整晚躺在釘著無數小釘的毛氈上。他忘我地勞動,不浪費一分一秒,艱苦克己,嚴格要求自己,頑強地學習,選擇最主要的著作閱讀。他自覺地投身於群眾之中,從事各種體力勞動,徒步遍遊俄羅斯,當過樵夫、鋸匠、石工、拉纖夫,力圖消除與老百姓之間的隔閡。他雖然獲得了“嚴肅主義者”的稱號,但不是冷酷的人,內心蘊藏著豐富的感情,熟諳人情世態,他把一切都服從於革命的需要。
作者通過拉赫美托夫表現了革命的主題。這樣的人在當時還很少,作者說:“到現在為止,我隻碰見過8個這樣的典型”,但作者強調這種人對革命的作用。他說:“不要跟著他們走,高貴的人們,因為他們正在號召你們走上一條缺少個人樂趣的道路;但高貴的人們不聽我的話,倒說:不,個人樂趣並不缺少,反而很豐富,就算在某個地段缺少吧,這個地段也不會長,我們有足夠的氣力走過它,來到那樂趣無窮、遼闊無邊的地方”。“他們的人數雖少,但有了他們,人類生活能夠欣欣向榮,沒有他們,人的生活就會凋萎和腐爛,他們的人數雖少,卻能人人呼吸,沒有他們,人們便會窒息而死,正直善良的人隨處皆是,這種人卻為數不多……”這裏雖過分強調了個別人物的作用,但作者對革命者的讚頌卻無可非議。
拉赫美托夫是俄國文學中第一個職業革命家的形象。他在書中所占篇幅不大,與其他人物和事件似乎也沒有什麼情節上的聯係,但他是革命主題的體現,是小說的一個重要主人公。
拉赫美托夫成了當時及後來許許多多俄羅斯革命者及青年的榜樣,教育了一批批青年走上反對沙皇專製的革命鬥爭道路。他與“薇拉·巴甫洛芙娜的第四個夢”中表達的社會主義理想一起,鼓舞著人們為消滅舊製度而鬥爭。在俄羅斯文學中,還沒有一本書起過《怎麼辦》這樣大的革命作用。
列寧對於《怎麼辦》曾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過:“在它的影響下成千成百的人變成了革命家……比方說,車爾尼雪夫斯基就吸引了我的哥哥,他也吸引了我。他使我受到了非常巨大的影響。”列寧認為“這部小說能使人整個的生命都充滿活力”。《怎麼辦》成了進步青年的“生活教科書”。普列漢諾夫寫道:“自從俄國有了印刷機以來到現在為止,沒有一部印刷作品曾有過《怎麼辦》這樣的成就。”《怎麼辦》的影響還不限於俄國。傑出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戰士、保加利亞革命家季米特洛夫也受過這部小說的強烈影響。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怎麼辦》中表現了獨特的藝術技巧。小說的布局頗具匠心,它既能引起讀者興趣,又能蒙蔽敵人。作者把革命理論問題的提出與新人活動的描寫,對現實社會的揭露和對未來社會的理想,個人性格的描寫與倫理道德問題的探討巧妙地結合了起來,小說中對於“敏感的男讀者”的奚落、揶揄,以及議論性的插筆,使小說獲得了政論色彩。作者對“新人”的心理分析入情入理,善於挖掘和強調他們身上的正麵品質;作者對“新人”的這種浪漫主義熱情和對性格的現實主義的分析,往往是結合著的。車爾尼雪夫斯基運用了各種不同的描寫手法。為了騙過檢察官,作者還利用了伊索式的語言。
列斯科夫
列斯科夫,1831年2月4日生於奧廖爾省一小官吏家庭。16歲喪父輟學,為了生活,奔走於全國各地,熟悉人民生活和民間語言,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1861年,列斯科夫遷居彼得堡,全力從事文學活動。60年代寫了不少中短篇小說,反映愚昧落後的社會狀況。《一個村婦的生活》(1863,後易名為《穿樹皮鞋的愛神》)描繪一個農村“女歌手”追求戀愛自由慘遭迫害的悲劇;《姆岑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1865)寫女主人公因情欲而殺人的故事,再現了商人階層中腐敗而殘酷的生活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