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評論中,皮薩列夫從文學與生活、文學與人民、文學與解放鬥爭、文學與時代的先進思想具有密切關係的觀點出發,認為文學應當揭示“人類的痛苦”,即揭露現實生活中尖銳的社會矛盾,從而履行它崇高的社會使命。他堅決反對“寧取形式而舍內容”的唯美主義,極力強調文學的戰鬥作用。他說:“詩人——如果不是撼動世代惡勢力的大山的巨人,便是在花粉裏翻掘的小甲蟲。”他的重大功績是主張文學必須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必須為廣大群眾的利益服務。他這一要求是和現實生活真實的要求結合在一起的。他認為,生活的真實、對現實的深刻理解是決定作品的藝術質量的主要因素。同時,他也強調創作中的幻想或理想的重要意義。列寧在《怎麼辦》一書中曾引用他在《幼稚想法的落空》中提出的關於幻想的看法。
皮薩列夫的文學批評活動曾起過巨大的作用,他勇於提出迫切的社會問題,他在論戰時的切中要害和論證的具有說服力,使他的批評文章對俄國的先進的知識分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米哈伊洛夫斯基
米哈伊洛夫斯基,1842年出生於俄羅斯一個貴族家庭,1860年開始寫作,1868年起在《祖國紀事》雜誌社工作,1894~1904年任主編。他在哲學上信奉實證主義,在社會學方麵認為曆史是傑出的個人所創造。他堅決反對農奴製,熱情支持“土地與自由社”和民意黨人的地下活動。
他的重要文學評論有:《列夫·托爾斯泰的左右手》(1875),指出托爾斯泰的矛盾,即既有民主主義傾向,又否定理性,抱宿命論觀點;《殘酷的天才》(1882),批評陀思妥耶夫斯基熱衷於“頌揚苦難”,但沒有看到其作品在揭露社會方麵的巨大力量。此外還有《論屠格涅夫》(1883)、《謝德林》(1889)和《認父與子兼論契訶夫先生》(1890)等。
從90年代初開始,米哈伊洛夫斯基參與民粹派同馬克思主義者論戰。這種傾向也見於他的文學評論(如1896年論易卜生和1898年論高爾基等文)。但他仍肯定具有進步思想的現實主義藝術,反對“純藝術”、自然主義和頹廢派。
馬明·西比利亞克
馬明·西比利亞克,1852年出生,原名德米特裏·納爾基索維奇·馬明。中學時代參加過進步青年小組,受到車爾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義者的思想和達爾文等人的自然科學著作的影響。
馬明·西比利亞克,1872年入彼得堡外科醫學院學習,1876年轉入彼得堡大學法律係。1877~1891年住在烏拉爾,以後定居彼得堡,在大學期間開始發表作品。
他的長篇小說大多描寫19世紀下半葉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期烏拉爾地區各階級的生活。《普裏瓦洛夫的百萬家私》(1884)通過一場爭奪遺產的鬥爭,揭露資產階級的貪婪和自私;主人公進行“經濟改革”的失敗,表現了民粹派幻想的破滅。《礦巢》和《野蠻的幸福》(1884)描寫資產階級的掠奪本性,他們的精神頹廢、家庭解體和道德墮落。《三個終點》(1890)反映資本主義壓榨下農民破產的過程以及工人最初的罷工鬥爭。《黃金》(1892)描寫手工采礦的勞動組合,說明資本主義剝削關係在俄國滲透的程度。《糧食》(1895)展示了資本主義在烏拉爾發展的各階段的情景。特寫《戰鬥者》和《瘰鬁腺病》(1883)分別表現碼頭流送工、纖夫和淘金工人的勞動,讚美烏拉爾工匠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幹,以及他們身上潛在的精神力量;《烏拉爾短篇小說集》(4卷,1888~1901)以下層人民生活為題材,富有生活氣息。
此外,他還寫過一些兒童文學作品,其中較著名的是《阿遼努什卡童話》(1894~1896)。列寧高度評價他的作品,說它們“突出地描繪了與改革前的生活差不多的烏拉爾的特殊生活”。
柯羅連科
柯羅連科,1853年7月27日生於烏克蘭沃倫省日托米爾城一個法官家庭。他雖然出身於貴族世家,但自幼目睹烏克蘭農民的苦難生活,對勞動人民深表同情。
他早在中學時開始接受進步思想。1871年進入彼得堡工藝專科學校,不久輟學,從事繪圖、校對等工作。1874年到莫斯科彼得農林學院學習,與一些革命青年接近,閱讀禁書,同時開始向往民粹主義思想,學習縫靴技術,為“到民間去”作準備。
1876年,柯羅連科被推為學生代表,向院方呈遞由他參加起草的集體抗議書,因而被開除學籍,並被放逐到沃洛格達省;後來他回喀琅施塔得居住,一年後到彼得堡,進入礦業學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