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俄羅斯作家(11)(1 / 3)

在文學批評方麵,普列漢諾夫提出了許多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觀點,但是也表現了向客觀主義讓步的錯誤傾向。他隻注意藝術作品的社會意義和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他認為,文藝批評應該客觀地、冷靜地對各個時代各個藝術流派一視同仁,它的目的不在於判斷作品的優劣和對它們表示好惡的判斷,而在於客觀地和冷靜地說明藝術作品之所以產生的社會根源和考察藝術家的思想情緒是在怎樣的社會影響之下產生的。同時,他在文藝批評方麵常常不注意藝術本身的美學價值和不包括對藝術作品作任何的指點,他把作品的藝術性僅僅解釋為:衡量藝術作品的唯一標準是它們同構思是否相符合。普列漢諾夫的這種片麵的、簡單化的論點可能使得文藝批評和藝術創作本身趨於公式化和概念化。但是他在文藝批評的實踐中並沒有經常遵照他自己提出的這些原則。

普列漢諾夫由於不了解農民在俄國解放運動中的作用,因此在評論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時不能理解它的本質,而把它隻看作是平民知識分子的思想的表現。對於托爾斯泰的複雜的世界觀也沒有能象列寧那樣作深刻的階級分析和指出它的矛盾性和複雜性。對於高爾基,普列漢諾夫給予高度的評價,但是對於他的某些作品作了不公正的評價,特別是對於小說《母親》,沒有指出這部作品對革命運動的意義,反而提出了錯誤的指責。

50年代後期,蘇聯文藝理論界才開始對普列漢諾夫的文藝理論遺產進行比較全麵的實事求是的研究和評論,認為普列漢諾夫的文藝觀點,特別是從今天來看,是有許多簡單化、片麵性和錯誤的成分,但是他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傑出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契訶夫

契訶夫是19世紀末傑出的短篇小說家和戲劇作家,是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

契訶夫在1861年帝俄廢止農奴法的前一年誕生,而在1905年革命的前一年逝世。他經曆了沙皇專製統治最反動黑暗的時代,同時又是第一次俄國革命的準備時期。他的全部創作深刻地反映了這個過渡時代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描寫了各階層中各種地位、各種性格人物的生活麵貌。

契訶夫,1860年生於南俄塔岡羅格市一個小商人家庭。1880年在莫斯科大學醫科讀一年級時開始發表短篇小說。他一生寫了470多個中短篇小說(其中主要是短篇)和十幾個劇本。

契訶夫的創作一般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1880~1886)是契訶夫藝術風格初步形成的時期。他主要寫了兩類作品。

1.幽默諷刺短篇。

《變色龍》(1884)是早期幽默諷刺短篇代表作之一,它通過一隻狗咬傷了人,被咬者要求賠償損失,巴結權貴的警官三番五次地改變態度的故事,嘲笑了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奴才心理。阿諛逢迎、趨炎附勢是80年代反動時期極為普遍的社會心理,契訶夫還在《一個小公務員之死》(1883),《胖子與瘦子》(1883),《假麵人》(1884),《普裏希別葉夫中士》(1885)等等傑出短篇中揭露了各種表現形式的奴才心理。《胖子與瘦子》創造了善於拍馬諂媚的小官吏形象。《小公務員之死》所批判的奴才心理,則是同等級觀念和唯恐權勢者打擊報複的社會流行病分不開的。《假麵人》描寫一群在百萬富翁前奴顏婢膝不知羞恥的知識分子。《普裏希別葉夫中士》中的普裏希別葉夫中士同樣也是奴才,但普裏希別葉夫性格是專製警察製度的產物。契訶夫的這些小說使人禁不住去思考那形成種種奴才心理的窒息人的社會環境。但是大學時代的契訶夫對俄國社會生活的觀察還較窄,他嘲笑了那也許隻有他才能發現的庸俗與醜惡,但對產生這庸俗與醜惡的原因卻似乎不感興趣。他的諷刺較之果戈理和謝德林耐人尋味有餘,尖銳潑辣不足。

2.描寫下層人民境遇的短篇。

80年代中期,契訶夫的作品愈來愈多地出現受侮辱受損害的下層人民的形象,如:妻子病死,自己成了殘廢的木匠(《哀傷》,1885);晚年失子,孤獨無靠的馬車夫(《苦惱》,1886);遠離家鄉,挨打受餓的小學徒(《萬卡》,1886)和被女主人無理搜查的女家庭教師(《風波》,1886)。純粹的戲謔嘲笑的調子減少了,喜劇性和悲劇性的因素開始有機地交織在一起,反映著更為深廣的社會生活內容。

在短篇《苦惱》裏,馬車夫姚納想要傾吐失去兒子的痛苦和周圍人漠不關心的態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周圍人對他的不理睬似乎是完全正常而無可指責的,而姚納幾次三番想要找人談談心裏的痛苦而無人聽他,以至最後居然隻好對馬說起話來。小說在幽默裏包含著一種對於整個生活的思索,對於千千萬萬“小人物”的痛苦命運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