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期,隨著俄國工人運動的開展和現實生活對作家的啟發,高爾基浪漫主義作品中的社會主題和正麵形象越來越具體化。1895年發表的《伊則吉爾老婆子》和《鷹之歌》標誌著高爾基的革命浪漫主義作品進一步發展。在這兩篇中,作者轉向對生活意義的具體探討。這兩篇作品可稱為高爾基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作。

《伊則吉爾老婆子》是由兩個民間傳說和一個生活故事共同組成的。第1個是關於臘拉的神話傳說。臘拉是雄鷹和少女生的兒子,長期離群索居,形成孤傲、自私的性格,他殺死了一個拒絕他愛情的女子,人們懲罰他永遠過孤獨的生活,最後他變成了一個空虛、黑暗的影子。高爾基通過這個神話傳說譴責了極端個人主義。

第2個故事描寫的是伊則吉爾的一生。她年輕時美麗健壯,向往自由。本來可有所發展的,但她沒有正確的生活目的,隻追求個人享樂,虛度青春年華,老來成了“一副赤裸裸的骷髏”,也幾乎是個影子。作者通過她的一生指出了個人主義的害處。

第3個是關於丹柯的傳說。古時候有一族人住在茂密的樹林裏。後來,一些異族人侵占了他們的土地,並且想把他們趕走。丹柯是一個勇敢的青年,他挺身而出,自告奮勇地領著大家走出森林。當大雨來臨時,林子一片漆黑,恐怖異常。在這最危急的時刻,丹柯忽然抓開自己的胸膛,掏出了他的心,把它高高地舉過頭頂。他的心燃燒得比太陽還要亮,整個森林被照亮了。人們走出了森林,而丹柯卻死了,丹柯是高爾基理想的英雄,是他早期浪漫主義作品中最光輝的形象。作者通過丹柯歌頌了為集體獻身的英雄主義精神。

《鷹之歌》是老牧人拉吉姆在海邊講的一個故事。高爾基在作品中描寫了美麗的,似乎正在深思的自然景色,造成了神話般的意境。第1章寫了鷹和蛇的對話,第2章寫出了蛇的獨白,最後以波濤合唱熱情讚許了鷹的奮不顧身的精神。

《鷹之歌》中有兩個不同的形象,即在奔騰的山泉上飛翔著的鷹,在潮濕的峽穀裏俯臥著的蛇。鷹受了重傷,但仍愛遼闊的天空,認為生活的意義就是戰鬥、拚搏,它是追求光明,視死如一的革命戰士的象征性的形象。

而蛇與鷹截然不同,它對峽穀裏那種“又暖和、又潮濕”的生活感到十分滿足。它認為,“無論飛也好,爬也好,結局隻有一個:大家都要躺在地裏,變成泥土。”這象征著安於現狀,害怕鬥爭,缺乏理想的小市民形象。

熱情的歌頌和無情的諷刺結合是這篇作品的又一獨特風格。高爾基譴責了安於現狀的蛇,熱情地讚揚了英勇頑強的鷹。

高爾基雖寫了一些浪漫主義的作品,但現實主義的作品所占的比重還是最大的。他的現實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失業工人、流浪漢、苦力、乞丐、小偷、妓女等。他懷著同情描寫他們的不幸生活,有時還表達他們的反抗精神。同時,他又無情地揭露了沙皇專製製度和資本主義製度殘酷、罪惡。

高爾基也關注和同情婦女的命運。他把自己對婦女生活的細致觀察和對婦女問題的思索寫進了許多短篇小說。《有一次,在秋天》寫的是作者在一個寒冷的秋夜同一個妓女的不期而遇。女主人公雖然饑寒交迫,無處棲身,卻有著一顆淳樸善良的心。《醒悟》、《遊街》、《鮑列司》描寫了下層婦女的悲慘命運,《因為煩悶無聊》的女主人公是車站的廚娘——阿琳娜,她快40歲了,從未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她對扳道員戈莫佐夫產生了感情。可是站長等人由於無聊,尋找開心,殘忍地嘲弄了她的愛情。阿琳娜感到悲憤交加、無地自容,最後上吊自殺。高爾基對她給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時對站長等人的市儈習氣進行了深刻的批評。

高爾基的現實主義作品風格是多種多樣的。《童話》是以童話的形式描寫了一位少女的身世。魔法師為報答少女的好意,同意她提出任何要求,於是她預見到了自己未來的一生。她婚後勤勞肯幹,為丈夫和孩子獻出了青春、美貌,所有的一切,最後孑然一身,死後很快被孩子們所遺忘。高爾基在這個短篇中第一次提出了“母愛”的主題,後來成為他創作中的重要一部分。

高爾基的許多現實主義作品中,還懷著強烈的憤慨和同情,塑造了貧苦兒童的形象。不僅真實地反映帝俄時代兒童備受欺淩的苦難生活,並揭示了他們的優秀品質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