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是人民的領袖,同時又從人民中吸取力量。馬雅可夫斯基著力刻畫了列寧淳樸平凡的性格,
列寧在平凡中見偉大,淳樸中顯崇高。詩人說:“他和你,和我,完全沒有區別,要說有,那就是他的眼角被深沉的思想多打下了幾個皺褶,而嘴唇也比我們善於諷刺,比我們堅決”,不過,“這不是飛揚跋扈、揚鞭驅車從你身上碾過去的那種暴君的‘堅決’”。“他對同誌滿懷著深厚的愛,他對敵人堅決得賽過鋼鐵”,列寧是“最人道的人”。
馬雅可夫斯基把列寧身上普通人的和領袖的特質高度地統一起來了。列寧的形象對蘇聯人民異常親切,但列寧是勞動人民的傑出代表。詩人非常注意列寧和黨的關係,把對列寧的歌頌和對無產階級政黨和黨的事業的歌頌緊密結合起來。因此,列寧形象不僅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而且也體現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本質力量。
長詩中交替著敘事和抒情的筆調。長詩的語言富於表現力。詩人時而用談話和敘事的語氣講述曆史事件,時而用熱情親切的語調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時而用憤怒的音調斥責敵人,時而用嘲笑的語氣同那些堅持陳腐的美學觀點的詩人和批評家爭論。《列寧》是蘇聯社會主義詩歌的豐碑,它對於文藝塑造領袖形象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長詩《好!》(1927)最初叫《十月》,後改為《1917年10月25日》,最後將要出版時才定名為《好!》,並附有一個副標題:《十月的詩》。
《好!》是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祖國的讚歌。它以藝術的形象再現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國內戰爭以及當時剛剛開始的社會主義建設。長詩共19章,可以分為4大部分。
第1部分(1~6章),敘述從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重要曆史事件:革命前夕的國內形勢,十月武裝起義的準備和實行,黨和列寧組織人民對資本主義進行革命衝擊。最後一章是十月革命的偉大場麵:工人赤衛隊和水兵們襲擊冬宮,臨時政府的30幾位部長被革命工人和士兵逮捕了。
長詩第2部分(7~9章):關於黨、人民和國家。詩人反映了“共產主義義務勞動星期六”,強調黨的組織和領導作用。
長詩第3部分(10~16章):描寫國內戰爭時期的艱難和人民的奮鬥。詩人敘述千百萬人民同黨和政府分擔艱苦,經受著嚴重的考驗。冬天,“牙齒凍得格格地響”,“肚子想要吃東西,把腰帶——勒得更緊,拿起了槍——走上前線”,詩人憶起自己在那些艱苦歲月,曾因禦寒取暖被木柴的煤氣熏昏,他曾吃過馬肉充饑,和自己家裏的人共食比指頭多一點點的一撮鹽。詩人寫道:在這艱苦的年代,社會主義的祖國比任何時候更為可愛。“我選過許多溫暖的國家,但是隻有這個冬天才使我真正體會到愛情、友誼和家庭的溫暖。隻有睡在這樣的大冷天,大夥兒緊緊抱著,牙齒格格發顫,才能夠真正明白對人們不能吝惜棉被和關懷。”
長詩第4部分(17~19章):講到建設和在紅場上對烈士的懷念。最後一章詩人用最高亢的音調歌唱祖國的未來:“我讚美祖國的今天,但我要三倍地讚美祖國的明天!”
長詩《好!》語言豐富生動,詩人把宣傳鼓動語言與抒情語言結合起來,往往一章中語言的多樣形式相交織。長詩是詩人作品中韻律最豐富之作。長詩每一章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律。
詩人曾在莫斯科和其他城市朗誦過30多次《好!》,受到聽眾熱烈歡迎。在一次朗誦《好!》的晚會上,當詩人朗誦到第19章中的詩句“列寧在我們的腦中,槍在我們手中”時,一位青年紅軍戰士站起來說:“還有你的詩在我們心中,馬雅可夫斯基同誌!”
1930年,馬雅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富爾曼諾夫
富爾曼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1891生於科斯特羅馬省謝列達村(現為伊凡諾沃州富爾曼諾夫市)一個農民家庭。1912年進入莫斯科大學語文曆史係。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富爾曼諾夫曾在前線救護列車上工作。1917~1918年在伊凡諾沃—沃茲涅先斯克擔任領導工作。1918年加入共產黨。國內戰爭時期任恰巴耶夫師政治委員和紅色陸戰隊政治委員、革命軍事委員會駐土爾克斯坦戰線全權代表、軍政治部主任,主編《紅色軍人》報。曾獲紅旗勳章。
內戰結束後,富爾曼諾夫在國家出版局文藝部工作,兼任莫斯科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書記和全蘇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執行委員,從事創作活動。191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中、長篇小說,詩歌,特寫,政論和文藝評論等,反映革命前的生活或描寫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
中篇小說《紅色陸戰隊》(1922)、長篇小說《恰巴耶夫》(1923)和《叛亂》(1925)均取材於國內戰爭,突出共產黨在武裝鬥爭中的領導作用,描寫紅軍的英雄主義和新人的成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