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下半期,潘菲羅夫加入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拉普”),曾任蘇聯作家協會理事和書記處書記。1931~1960年兩度任《十月》雜誌主編,是第二、三、四屆最高蘇維埃代表。
潘菲羅夫於1918年開始發表作品。他的創作多以他所熟悉的農村生活為題材。長篇小說《磨刀石農莊》(4部,1928~1937)是他的代表作。小說通過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的產生和發展,反映十月革命後蘇聯農村激烈的階級鬥爭、思想鬥爭和農業集體化的進程,塑造了新農村建設者斯傑潘·奧格尼約夫、基裏爾·達爾金、斯喬莎等鮮明形象,是蘇聯文學中第一部多方麵反映農業集體化過程的作品。
衛國戰爭時期,潘菲羅夫寫有大量的特寫和小說。戰後發表《為和平而鬥爭》(1945~1947,獲1948年度斯大林獎金)、《在受難者的國家裏》(1948,獲1949年度斯大林獎金)、《偉大的藝術》(1954)等。
50年代完成3部曲《伏爾加河——母親》、(《打擊》1953;《沉思》,1958;《以青年人的名義》,1960),真實地描寫了蘇聯戰後的經濟生活,其中《沉思》集中反映了蘇共二十大以後農業方麵的尖銳矛盾和變化。
索波列夫
索波列夫,1898年生於一個軍官吏家庭,曾就讀於彼得堡海軍學校。1918年,索波列夫誌願加入海軍,參加過國內戰爭。1926年在海軍報刊工作,並開始發表作品。1930年積極發起和組織“紅軍和海軍作家聯合會”。1931年退伍,專門從事文學創作。
1932年,索波列夫發表的長篇小說《大修》是他的成名作,它刻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部分俄國海軍官兵的形象,表現了他們對帝俄海軍衰落過程的理解和對革命高潮出現的信念。
衛國戰爭期間,他以《真理報》和海軍總政治部軍事記者身份,深入波羅的海、黑海等海軍前沿陣地。1942年發表的特寫集《海魂》(1943年獲斯大林獎金),真實而鮮明地描繪了海軍戰士保衛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的英勇業績,以及他們的“海魂”所燃起的仇恨與怒火。
戰後發表的《綠光》(1954)是索波列夫的代表作,描寫一艘快艇向敵後派遣偵察員的一次軍事行動。偵察員在返航途中遇到急湍的海流,舢板無法通過。他們決定沉沒舢板,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遊回快艇,最後終於見到了快艇上發出的“綠光”——幻想和希望之光。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年輕的艇長列紹特尼科夫、水手長哈卓夫的形象,描寫了他們之間動人的友誼和海軍戰士的優秀品質。
索波列夫的創作多以大海為背景,反映海軍的生活。他曾擔任俄羅斯聯邦作協理事會主席(1957~1970)、全蘇作協書記處書記(1958~1971)、最高蘇維埃代表和主席團成員。1968年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
布爾加科夫
布爾加科夫出生於烏克蘭基輔市一個教授家庭。自幼喜愛文學、音樂、戲劇,深受果戈理、歌德等的影響。1916年基輔大學醫療係畢業後被派往農村醫院,後棄醫從文,開始寫作生涯。
1920年,布爾加科夫開始在《汽笛報》工作,並發表了中篇小說《不祥的雞蛋》、《魔障》和長篇小說《白衛軍》等作品。他的作品以幽默辛辣的文筆著稱,但因在“紅”、“白”兩個對立陣營中的“中立”立場引起爭議。
布爾加科夫晚年堅持用業餘時間寫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大師和瑪格麗特》(又譯《撒旦起舞》),小說有一實一虛兩條線索,一是撒旦及其隨從在人間的見聞,一是大師的小說,寫耶穌之死。最後大師和瑪格麗特在魔王的帶領下離開了莫斯科,飛向永恒的棲身之地,意味著大師和愛情遠離了莫斯科。
布爾加科夫的小說極富魔幻色彩,被評論界稱為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肖洛霍夫
肖洛霍夫出生在一個商店職員的家庭,中學畢業後參加過征糧隊等。1922年到莫斯科學習,同時開始創作。1924年成為職業作家。
他的早期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頓河故事》、《淺藍的原野》等,以頓河地區為背景,揭示了國內戰爭時期哥薩克內部階級衝突的尖銳性和悲劇性。
1926年,肖洛霍夫開始創作長篇巨著《靜靜的頓河》,期間還寫了反映農業集體化運動的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等。衛國戰爭期間,他作為戰地記者奔赴前線,寫了很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短篇小說。
195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以衛國戰爭為背景,通過一個普通蘇聯人的遭遇,控訴了法西斯的侵略戰爭給蘇聯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小說對戰爭和人的關係的深刻思考,對蘇聯當代文學尤其是戰爭文學影響很大。1965年,肖洛霍夫獲諾貝爾文學獎。
列昂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