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切托夫於1934年開始發表作品,其早期作品有:描寫蘇聯衛國戰爭的中篇小說《在涅瓦平原上》(1946)和《市郊》(1947);反映戰後農村生活的長篇小說《在祖國的天空下》(1950,1961年改名為《農藝師同誌》)。代表作長篇小說《茹爾賓一家》(1952)表現造船工人茹爾賓祖孫3代的生活,歌頌蘇聯工人階級革命傳統和社會主義勞動熱情,被文學界譽為50年代蘇聯文學中描寫工人階級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長篇小說《青春常在》(1954)描寫蘇聯青年科學工作者的生活和鬥爭。

50年代中期以後,柯切托夫先後發表長篇小說《葉爾紹夫兄弟》(1958)和《州委書記》(1961),它們反映了斯大林逝世後蘇聯社會發生的變化,作者著重表現蘇聯工人階級和革命幹部的光榮傳統,對全盤否定斯大林持一定的保留態度,對文藝界的現狀表示不滿。作品發表後引起爭論。1964年,他發表回憶錄《戰時劄記》。

60年代後半期柯切托夫發表長篇小說《落角》(1967)和《你到底要什麼》(1969)。《落角》描寫十月革命後彼得堡紅軍和工人在列寧和斯大林領導下,同諾維耶夫、托洛茨基反對派及自衛軍的猖狂反撲所進行的殘酷鬥爭;《你到底要什麼》敘述西方帝國主義間諜披著藝術家的外衣在蘇聯進行的顛覆活動。評論界指出,這兩部小說都著眼現實,帶著強烈的政治色彩,同時存在概念化的缺點。

斯捷爾馬赫

斯捷爾馬赫,1912年出生於烏克蘭一個貧農家庭。1933年於文尼察師範學院畢業後,在農村當教師。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

斯捷爾馬赫的第1本詩集《早安》(1941)反映了青年人的勞動和生活。衛國戰爭期間,他陸續發表了詩集《為了燦爛的朝霞》(1942)、《春天到來之前》(1942)、《自由的烏克蘭必將生存》(1944)等作品,這些詩篇洋溢著愛國主義的熱情。

戰後,斯捷爾馬赫曾在烏克蘭科學院藝術、民間創作和民族學研究所工作,後成為專業作家。長篇小說《大家族》(第1部《在我們的土地上》,1949;第2部《大熟荒地》,1951,獲1951年度斯大林獎金)給他帶來廣泛的聲譽。這部作品展示了20~30年代烏克蘭農村的巨大變化和烏克蘭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

接著他又發表了長篇小說《人血不是水》(1957)和《麵包和鹽》(1959),前者描寫烏克蘭農村建立和鞏固蘇維埃政權的鬥爭,後者則反映1905~1907年革命。這幾部小說組成3部曲,於1961年獲列寧獎金。

60~70年代,斯捷爾馬赫比較重要的作品有《真理與歪理》(1961)、《豐盛的晚會》(1967)、《懷念你》(1969)、《四個淺灘》(1979)等。

斯捷爾馬赫熟悉烏克蘭農村生活和民間文學,他的作品富有浪漫主義的抒情色彩,創作中善於借鑒吸收民間語言的精華,語言通俗易懂、生動形象。

恰科夫斯基

恰科夫斯基,1913年出生於彼得堡一個醫生家庭,1939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1941年加入共產黨。衛國戰爭期間曾任戰地記者,1955~1963年任《外國文學》雜誌主編,1962年起任《文學報》主編、蘇聯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1971年榮獲“蘇共中央候補委員,1973年為蘇聯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

1937年恰科夫斯基開始發表作品。第1部長篇小說3部曲《這事發生在列寧格勒》(1944)、《麗達》(1945)、《和平的日子》(1947),反映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被圍時蘇聯軍民抵抗德國法西斯入侵的鬥爭。

他隨後發表的作品有長篇小說《我們這裏已是早晨》(1949,1950年獲斯大林獎金)、《生活的年代》(1956)、《我們選擇的道路》(1960),中篇小說《遠方星辰的光輝》(1962)、《未婚妻》(1966)等。

長篇小說《圍困》(共5卷,1968~1975,1978年獲蘇聯國家獎金)描寫衛國戰爭時期列寧格勒被圍時蘇聯軍民的鬥爭生活,但以寫重大戰役和蘇德雙方最高統帥部的活動為主,並涉及當時蘇聯的重大外交活動。

長篇小說《勝利》(1978~1981)圍繞波茨坦會議和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的召開,反映蘇聯的外交政策和活動。

索爾仁尼琴

索爾仁尼琴,1918年出生於高加索基斯洛沃茨克市,童年全靠母親微薄的薪水過活。1941年於羅斯托夫大學物理數學係畢業,同時在莫斯科文史哲學院函授班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