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日傑斯特文斯基從小酷愛文學,很早就練習寫詩,18歲第1次發表作品,22歲就出版了第1本詩集《春天的旗幟》。1956年,他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從60年代初開始,擔任文藝界領導職務,現為蘇聯作協理事會書記處書記,是蘇聯詩歌界頗受重視的著名詩人。

他一直以旺盛的精力從事詩歌創作,極其多產,至今已出版50多部詩集和長詩。其中主要的有:《考驗》(1956)、《漂流的大街》(1959)、《荒無人煙的群島》(1962)、《薇拉的兒子》(1966)、《歸來》(1972)、《城市的聲音》(1977)、《這是時代》(1983)等等。1978年他出版的長詩《二百一十步》,同伊薩耶夫的長詩《記憶的遠方》等作品一起,被稱道為當代蘇聯詩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這部廣泛描繪蘇聯曆史和現實圖畫的長詩與他的詩集《城市的聲音》一起,獲得了1970年度的蘇聯國家獎金。

羅日傑斯特文斯基是蘇聯五、六十年代青年詩歌的代表人物,他擅長寫政論抒情詩,代表了蘇聯當代詩歌的形象新穎、富有哲理性的傾向。在詩歌形式方麵,蘇聯詩歌界認為他繼承了馬雅可夫斯基樓梯的傳統。

他的長詩《二百一十步》是蘇聯當代詩歌創作方麵的傑出成就,被人稱為是“藝術上的重大事件”。所謂二百一十步,是指守衛紅場列寧墓的哨兵換崗時,從克裏姆林宮斯巴斯卡亞塔樓正步走向陵墓的哨位的距離,是二百一十步。哨兵穿越紅場的一聲聲腳步,引發了抒情主人公浮想聯翩。作者羅日傑斯特文斯基通過對“二百一十步”的描寫,充分讚美了俄羅斯人民鬥爭和發展的曆史,深入探索了生存與死亡、戰爭與和平、現實與曆史等一係列人們所關心的重大問題。

《二百一十步》共分14章,每章都有標題,按其順序是:《關於學校評分的抒情插曲》、《腳步》、《名字》、《關於翅膀的曆史插曲》、《腳步》、《勞動》、《關於道路的非抒情性插曲》、《腳步》、《戰爭》、《關於莫斯科早晨的插曲》、《世界》、《腳步》、《彈頭》、《腳步》。以上的作品概要部分的每個段落即是每個章節的梗概。從內容上看,這14章仿佛各自獨立成章,沒有情節和時間上的聯係,但實際上,整部作品有一種內在的聯係,特別是“腳步”這一形象使得整部作品聯結在內在的節奏和情緒上。同時,“腳步”又是長詩情節得以開展的“軸心”,正是那一聲聲鏗鏘有力的腳步,使得縈繞在主人公腦際間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地湧現出來。而這些思緒,又被這換崗的腳步和報時的鍾聲所打斷、所吸引、所鋪張,並被推向新的境界、新的層次。正是這一聲聲的腳步,引發詩人展開了想象的羽翼,遨遊在思維的空間,跨越了時空和生死的界限,對一切重大問題進行了探索和評述,廣泛地描繪了蘇聯的曆史和現實的畫麵。

長詩首先在第1章用學校評分的“及格”和“不及格”(即“來得及”和“來不及”)作比喻,提出了人的生存和人的命運這一重大問題。接下去的章節,是圍繞這個基本問題所展開的探索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詩人來到了紅場,尋找答案。他緬懷為國捐軀的英雄、叱吒風雲的人物,從他們身上看到了生存的價值和豪邁的氣概(《名字》),又以浪漫主義的筆觸歌頌了遙遠的民間英雄(《關於翅膀的曆史插曲》),並高度讚美蘇聯人民的辛勤忘我的精神(《勞動》),接著又歌頌富有朝氣的年輕一代時刻為人類的未來貢獻一切的美好品質(《戰爭》)。

詩人用這些遙遠的曆史和不久前的現實來說明生活的目的和意義,如果說長詩前半部分主要是回顧曆史,讚美英雄,有著戰鬥的社會激情,那麼後半部分思緒則更為深沉,詩句更為凝重了,視界也從國內轉到了國際,從個人擴展到了人類,激發著讀者沉入深深的思索和憂慮之中。對於戰爭與和平這一問題的探索(《世界》),從人的本身到自然世界,都還存在著戰爭因素,而怎樣消除這些因素,抹除這些隱患,則是人類所麵臨的重大問題。在抒發了對待戰爭與和平的憂患意識之後,抒情主人公又轉向了對生存與死亡這一永恒主題的探索(《彈頭》),當然,如同對待戰爭與和平,詩人在此未能解答生與死的奧秘,但其中抒發出的情緒卻是令人深思且富有積極意義的,死亡是難以避免的,但生活的意義卻是值得讚美的。

長詩的結尾部分又回到了“二百一十步”。在結構上,造成了呼應和回旋,這腳步聲仿佛音樂的主旋律不停地回蕩,永不消逝,盡管人將會“化為虛無”、“變成一陣輕霧”,但這二百一十步將永遠存在,因為在這裏,二百一十步已經化為一個象征,它代表永生不死的真理、代表雖死猶生的列寧、代表延續不絕的人類、代表“世紀心髒的搏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