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轉向有時很慢,有時又很快。慢的有時曆時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快的有時隻要幾十年、幾年,幾十天,甚至幾天。
一個偶然的機緣,在人類學田野考察的漂泊中,我發現了廣西桂林市永福縣西山村的福村,這個離永福縣城僅20公裏的小山村,存在著令人驚奇的一個現象:改革開放30年了,甚至解放60年了,但是定居在此三四百年的福村人,竟然長期停滯在貧窮和落後之中。這裏沒有一個共產黨員,沒有一個人當過兵,也沒有一個人讀過大學。我曾考察過除西藏以外全國各地的農村,甚至跑遍了新疆南北,也設見過這樣落後的村莊!
更令人驚訝的是:1998年,福村所處的金山發現了美麗絕倫的溶洞——福岩和桂北唯一的天坑後,從2000年開始,曆經十年,最後被浙江開發商建設成了已在遠近出了名的金山景區之時,福村仍然停滯在貧窮和落後之中。與金山近在呎尺的福村,在文明已經走到了自己家門口之時,為什麼竟然無動於衷呢?
為了解開這個桂北小山村長期停滯在貧窮和落後中之謎,我帶著我的學生林敏霞博士、羅彩娟博士、韋小鵬碩士、溫美珍、王曉豔和丘文榮碩士研究生等6人進入福村,開展了人類學的田野考察,有幸目睹了福村的曆史轉向,即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向。
在我的人類學田野考察經曆中,一般都是對已有的經驗進行總結、歸納、概括、分析、提煉和提升,然而有福村的田野考察中,我與我的學生們不僅目睹了福村的曆史轉向,更重要的是直接參與了福村的曆史轉向。
這是一次彌足珍貴的田野經曆,於是我用田野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了福村的這個曆史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