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2)(3 / 3)

送走客人時,之前一直躲在雲裏的太陽,走了出來,眼前一片陽光燦爛。

二、鄉村社會與農村工作

下午,我披一身燦爛陽光,帶著我學生小鵬、曉豔和文榮,應錦鎮政府的邀請,趕往錦鎮政府,做一場講座。

講座在錦鎮禮堂進行。當我走進禮堂的時候,最先看到的是懸掛在主席台上方的橫幅:“錦鎮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專家講座”,主席台背景是一張偌大的深藍色的帷幕,帷幕前方的正中央擺著一台19寸的長虹電視機,電視機左右各斜插著5麵呈梯形狀的紅旗。會場裏除了走動的當地電視台攝影和攝像記者外,就是靜候報告會開始的聽眾。

報告會於下午3點開始,由錦鎮鎮長吉麗主持。

吉麗:各位領導、同誌們,為了抓好我鎮科學發展觀的學習,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中央民族大學的教授徐傑舜先生,給我做《鄉村社會與農村工作》的講座,下麵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徐教授。

吉麗鎮長話剛落音,會場裏就響起了熱烈地掌聲。

傑舜:錦鎮各位領導,在座的都是我們的父母官啊!不一定隻是縣太爺是我們的父母官,鄉領導也是父母官。我呢,剛剛鎮長講是中央民族大學的教授,實際上我是從南殺到北,廣西民族大學的教授、中南民族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所長、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博士生導師。我這次到福村進行社會調查,帶了中央民族大學兩個博士,帶了廣西民族大學四個碩士,連我一起,我們一共七個人,在福村已經進行了整整十天的社會調查。各位都是在鄉村,你們身處鄉村,或者叫農村,長年累月地從事農村工作,十分辛苦,我個人,也代表我的學生向你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話剛落音,眾人再次以掌聲回敬我。

傑舜:各位都是做農村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們應該是很了解鄉村社會。但是,從我們這次在福村做了十天左右的社會調查,我又覺得你們好像又不太了解鄉村社會。為什麼呢?我想以福村為例,說明為什麼我們的農民和我們的政府,或者說錦鎮政府,在一段時間內,彼此間的隔閡是那麼的深、那麼的大,為什麼?我今天想利用這個非常寶貴的機會,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鄉村社會的結構是什麼樣的?

我為什麼說在座的諸位,既了解鄉村,又不太了解鄉村?為什麼?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鄉村社會的結構是什麼樣的?我不知道誰能夠講一講。一句話講,鄉村社會的結構是什麼樣的?是什麼東西組成的?手機有一個機身,還有一個卡,那也就是說,它起碼有兩個東西組成的。我們鄉村社會是由什麼組成的?它的結構是什麼呢?當然在座的各位可能各有各的答案。我是理解是這樣的。我們鄉村社會的結構,就是農民、農村、農業,也就是我們講的“三農”。“三農”組成了我們的鄉村社會。農民是什麼?農民,就是我們這個鄉村社會的主人。農村是什麼?農村,就是我們農民的集聚地,甚至是祖祖輩輩都住在這裏。像福村的話,從他們的曆史來說,可能遷徙到這裏已經有400年的曆史了。農業是什麼?農業,是我們農民謀生的生存策略。我們的農民就是靠種田來維持生活的。我不知道我們在座諸位對這個問題有沒有這個概念,簡而言之,我認為鄉村社會就是由農民、農村、農業組成的。

農民的“根”是什麼呢?

我再問第二個問題,農民的“根”是什麼呢?水有源,樹有根,我們農民的根是什麼呢?可能你們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答案。如果是在學校上課的話,我肯定要點一個同學來回答的,很多同學會舉手搶著答,在座的可能不習慣,不習慣沒關係,其實我問的時候,你們也會在想。我認為農民的根就是土地,你們也可能猜對了或者想對了。確確實實,農民如果離開了土地就不叫農民了。如果農民進城了,他就要加個“工”,叫農民工。你們在鄉村工作,做農村工作,如果不了解鄉村社會的結構是由農民、農村、農業組成的;如果你們不了解農民的“根”是土地,那我們在做工作的時候,可能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農民的人文特征是什麼呢?

第三個問題,我想問是:我們農民的人文特征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農民的性格是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有性格的,有的人很文靜,男的看起來有點像女孩子一樣,文質彬彬的;有的人看起來很莽,魯智深一樣;有的女看起來,明明是女的,但是她的嗓門很粗,力氣很大。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性格,每一個階層他都有自己的性格,那農民的性格是什麼?農民的性格非常特別,有好的一麵,我們的農民非常的淳樸,我到過很多農村啊,真的是很多農村是不用鎖門的,我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曾經做過一年的社會調查,一年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村裏過,真的,那個村是沒用鎖鎖門,有的還是用毛竹做的,他們的門主要是為了防雞鴨跑到家裏麵去。我到新疆,到內蒙古,那帳篷基本上也是沒有什麼鎖門的,所以我覺得農民是很淳樸的,不像我們進了城了,不僅有門還有防盜網,現在都是防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