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燈(1 / 2)

鄉村的黑夜是真正的黑夜。沒有星月的晚上,四周一片漆黑,真正伸手不見五指。即便屋外的天空中有月亮和星星,夜晚來臨,屋內也是黑黝黝的。

能驅散黑暗的,唯有燈光。

我所認識的童年的燈,有桐油燈、魚泡燈和鏡燈。

還有雖然不是燈,卻一樣能驅除黑暗的鬆明和火把。

先說鬆明和火把吧。

鬆明是從小鬆樹的枝節上取出來的。把小鬆樹砍回家,曬幹了,在鬆樹每一個長樹枝的地方,都有一個結節,這結節是深褐色的,比鬆樹的木質看起來要深得多。將鬆明點燃起來,結節處會汩汩地冒出鬆油,火苗舔著汩出來的油燃燒,每一顆鬆明就像一盞油燈。

點不起油燈的人家,晚上就點鬆明。

火把是用來走夜路的,尤其是比較長的夜路。鄉下人家大多買不起手電筒,即便有手電筒的人家,如果要走山路,也寧願打火把。火把是用從杉樹上剝下的杉樹皮紮成的。杉樹筆直,很少結節,樹皮可以從樹尖一直剝到樹根,所以,火把的長度完全根據走夜所需的時間來估計。如果要走長路,就紮一個長火把,如果隻是三裏五裏地,那麼有個一尺半長的火把就足夠了。

打火把是一個力氣活。火把點燃後,要讓它一直發出火光來,你得不停地揮動。所以,如果你在夜晚看見半山上有束紅光不停地上下忽閃,你不要害怕,那不是妖怪,隻是一個人舞著火把在走山路。

火把雖然不如手電筒亮,不如手電筒照得遠,但走夜路的人握著火把,手裏就像握了一樣武器,山裏的野獸害怕火光,若有什麼野獸擋在山路上,你隻需把火把伸過去,它便落荒而逃了。

下麵該說到燈了。

在我小的時候,家裏還點桐油燈。桐油燈有一個燈碟,燈碟上有一個手柄,是用來端燈的。燈芯是用棉線搓成的,一頭浸在桐油裏,另一頭挑出來,高出碟邊。點燃燈芯高出來的一頭,一豆油燈就亮了。桐油比煤油便宜,而且可以自家撿來桐籽壓榨,但桐油燈沒有燈罩,一遇風就會吹熄,而且是敞開著點的,如若離了人看顧,容易引發火災。小時候經常在深夜裏被人聲鬧醒,看到家人拎了水桶臉盆去救火,這些火災的元凶大多就是桐油燈。

後來有了煤油燈,桐油燈就再沒有人點了。那個小小的燈碟,就成了我們過家家時的菜鍋。為了爭奪那個菜鍋,我和幾個堂兄姐妹經常吵得不可開交。

魚泡燈是立式的,外觀的樣子大體像一個多層的圓塔。下麵一層是一個圓形的底座,底座上部凹進去,成為一個細長的立柱,既用來支撐魚泡燈脹大的肚子,又可做端燈的手柄。那個脹大的肚子是用來裝煤油的,肚子的上麵便是燈的機械部分———有一個可以將燈芯擰上擰下、將燈火擰大擰小的手柄,還有一圈豎立的護柵,用來保護玻璃燈罩。玻璃燈罩上中部是一個脹鼓鼓的肚子,兩頭是直筒式的,上頭的筒身長一些,兼作煙囪用。魚泡燈的燈罩看上去確實像個魚泡泡,魚泡燈大概也由此而得名。

點亮魚泡燈,燈火在玻璃燈罩裏亮著,四麵沒有遮攔,能將房間照得通亮。

我家的魚泡燈是母親專用的,因為母親晚上經常要熬夜給別人做衣服。魚泡燈放在案板上,母親踩動縫紉機,在吱嘎吱嘎的聲音裏,燈光陪伴著她度過一個個勞累的夜晚。

雖然使用魚泡燈是母親的專利,但每天擦燈罩卻是我的活兒。白天母親出門做衣服去了,我上學回家做完家務,把燈罩擦亮,方便母親晚上再用。為了魚泡燈的燈罩,我真不知挨過多少回打。挨完了打,跑到代銷店去買魚泡燈罩的還是我。我雙手捧著新買的燈罩,像捧著個寶貝,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又把燈罩摔碎了。